
寒冷饑餓。 唐 李公佐 《廬江馮媪傳》:“又久困寒餓,得美食甘寝,不復言。” 宋 蘇轼 《病中大雪數日未嘗起觀虢令張薦以詩相屬戲用其韻答之》:“詩人例窮蹇,秀句出寒餓。”《宋史·卓行傳·巢谷》:“我 涇原 武夫,死非所惜。顧妻子不免寒餓,槖中有銀數百兩,非君莫可使遺之者。”
“寒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寒冷與饑餓,常用來形容生活困苦或處于惡劣環境中的艱難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古代文獻中常見該詞,例如:
類似表達有“饑寒”(如“饑寒交迫”)、“寒饑”(見《新語·明誡》),均強調寒冷與饑餓的雙重折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廬江馮媪傳》《宋史·卓行傳》等原始出處。
寒餓(hán è)是一個形容詞詞語,用來描述人或動物因缺乏食物和面臨極度的寒冷而感到饑餓和寒冷的狀态。
寒(部首:宀,總筆畫:5)餓(部首:饣,總筆畫:9)。
寒餓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的使用,由于針對字形簡化的需要,繁體字中寒的字形稍有不同,寫為「寒」(寒:部首:宀,總筆畫:12)。
古代漢字寫法較為複雜,寒餓的古代寫法為「寒餓」,其中寒以「寒」字寫,餓以「餓」字寫。
1. 那個孩子不幸生活在一個貧瘠的地區,經常飽受寒餓之苦。
2. 老人們募集糧食和衣物,希望能夠幫助那些寒餓的災民。
寒餓的組詞包括:饑寒交迫、寒餓交迫、寒餓難耐等。
寒餓的近義詞包括:饑寒、餓寒、饑餓、寒苦、挨餓等。
寒餓的反義詞包括:飽暖、飽食、安樂、充實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