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代刻印的書。 唐弢 《晦庵書話·藏書家》:“一九四五--四八年間,一部極普通的 明 刻,如果有個‘陶陶室’钤記,幾行‘複翁’題跋,要價馬上高到黃金幾十兩。”
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分析,“明刻”一詞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
明代刻印的書籍(核心含義)
指明代(1368-1644年)通過雕版印刷技術制作的書籍,具有重要的版本學價值。例如包拯文集《明刻本附錄》即屬于此類()。這類書籍因年代、刻工技藝和保存狀态不同,市場價值差異顯著,部分珍稀明刻版本甚至可抵黃金數十兩()。
成語中的“明刻”
由“明”(明确)和“刻”(規定)組成,原指明确的時間或行為限制。例如古代文獻中提到的“以昏明刻加日入辰刻”,即通過刻漏計算時辰()。但這一用法在現代語境中較為罕見。
麻将術語(延伸含義)
指通過碰牌、吃牌或明杠形成的刻子組合(如三張相同牌),屬于遊戲規則中的專有名詞()。
最常用的是第一種含義,尤其在古籍收藏領域。若需進一步了解明代刻本的特點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文獻學相關專著。
《明刻》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用刻刀在木闆上或其他材料上雕刻文字或圖案的行為。它還可以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圖案。
《明刻》的部首是刀(刂)和心(⺗),分别位于左右兩側。
《明刻》一共有9畫。刀的部分為5畫,心的部分為4畫。
《明刻》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鹿鳴》一章中,原文為“鹿鳴于風,其牛方坼。明刻其蹄,其聞莫若始。”意思是風中鹿鳴,牛的蹄子已經明顯刻痕,别人聽到的聲音是最早的。
後來,人們将《鹿鳴》中的“明刻”引申為刻痕清晰可見、清楚可辨的意思,用于形容文字或圖案的雕刻工藝。
《明刻》的繁體字為「明刻」,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明刻》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刀的部分為“刂”,心的部分為“⺗”。整個字的形狀稍微略為繁複。
1. 他用精湛的技藝在木闆上明刻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2. 這個古建築上刻有明刻的神獸圖案,非常精緻。
明刻技藝、明刻木闆、明刻石碑、明刻印章
雕刻、刻畫、雕琢
模糊、模糊不清、模糊不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