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木和竹編的水上交通工具。 許地山 《無法投遞之郵件·複誦幼》:“至于滿載癡石嗔火的簰筏,終要因它底危險和沉重而消沒淨盡,焚毀淨盡。”
“簰筏”是由“簰”和“筏”組合而成的詞語,指代一種傳統的水上交通工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簰”的含義
“簰”讀作pái,與“排”或“箄”同義,特指用竹、木編成的大筏子。古代文獻如《南史》中曾提到“簰”用于突破水栅,說明其具有較大的體積和承載力。
“筏”的定義
“筏”讀作fá,指用竹、木平擺編紮的水上交通工具,小型稱“桴”,大型稱“筏”。部分地區還會用牛羊皮制成皮筏。其結構簡單,常用于渡水或運輸。
“簰筏”的複合詞義
組合後,“簰筏”泛指以竹木為主要材料、通過編織或捆紮制成的水運工具,強調其作為渡水載物的實用功能。相較于普通筏子,“簰”可能更側重大型或特定結構的筏。
曆史與文獻記載
該詞在《墨子·雜守》《廣韻》等古籍中均有提及,表明其使用曆史悠久,且在不同地區存在形态差異。
總結來看,“簰筏”是古代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水運工具,兼具實用性與地域特色。如需進一步了解構造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南史》《墨子》等文獻來源。
簰筏(pái fá)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古代用于捕魚的工具,類似于現代的漁網。
簰字的部首是竹字旁(⺮),筏字的部首是舟字旁(舟)。簰字的筆畫數是14,筏字的筆畫數是11。
簰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古代釣魚用具的名稱。在繁體字中,簰字和筏字的形狀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簰字和筏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簰字的上部分有一個橫折,下部分有兩個豎折,整體看起來像是一個簸箕的形狀。筏字的形狀則為一個船的底部。
1. 漁民們用簰筏在湖中捕魚。
2. 捕魚的時候,需要小心操作簰筏,以免魚逃脫。
簰筏并不常見于現代漢語中的組詞,因為它一般用來指代特定的漁具。但是可以根據需要和上下文進行組詞,如簰筏網、簰筏工具等。
與簰筏相似的工具詞語有漁網、漁具等。
與簰筏相反的詞語可以是無漁具、無捕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