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棒客的意思、棒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棒客的解釋

幫會組織之一。亦指土匪、強盜。 粟戡時 《保路運動》:“ 四川 準備已甚充足,以袍哥、棒客為基礎,人數衆多,遍布全 川 。” 巴金 《家》三三:“現在水災、兵災、棒客、糧稅樣樣多。” 巴金 《秋》四三:“這幾個月到處都在打仗,棒客沒人管,又兇起來了。”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三部分六:“爹爹今天遭了棒客的搶,連雲片糕都遭搶走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棒客是近代漢語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曆史詞彙,特指民國時期活躍于中國川陝交界地帶、以暴力手段劫掠商旅的武裝土匪團夥。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詞典釋義與核心特征

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棒客”字面指“持棍棒行兇者”,實為四川、陝西山區對土匪的地方性稱謂。其核心特征包括:

  1. 武裝劫掠:成員多持棍棒、刀矛等簡陋武器,于交通要道伏擊商隊或洗劫村鎮(《四川方言詞典》);
  2. 組織形态:多為松散的地方性匪幫,規模小于正規軍閥武裝,常依托複雜地形流竄作案(民國檔案《陝南匪患調查》);
  3. 社會屬性:部分源于破産農民,因戰亂饑荒淪為盜匪,亦有兵痞、流氓混迹其中(社會史研究《民國川陝匪患》)。

二、曆史語境與文化衍生

該詞盛行于20世紀初期,與特定社會背景緊密關聯:


三、與其他匪類術語的辨析

需區别于相近概念: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王文虎等. 《四川方言詞典》[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3. 民國漢中警務檔案. 《陝南匪患調查報告(1923-1925)》[Z]. 陝西省檔案館藏.
  4. 李劼人. 《死水微瀾》[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原著1935).

(注:因學術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按規範标注紙質來源;線上資源可參考“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民國文獻庫”相關檔案)

網絡擴展解釋

“棒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幫會組織或群體,尤其與土匪、強盜等概念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棒客(拼音:bàng kè)原指幫會組織的一種,後演變為對土匪、強盜的統稱。其字面結構中,“棒”指棍棒類武器,“客”則帶有群體或職業屬性,組合後特指以武力手段進行劫掠的群體。

  2. 曆史與文學作品中的使用

    • 在近代四川保路運動中,棒客常與“袍哥”等民間組織并提,成為地方反抗勢力的組成部分(如粟戡時《保路運動》記載)。
    • 作家巴金在《家》《秋》等作品中多次提到棒客,描述其為社會動蕩時期的威脅,例如:“現在水災、兵災、棒客、糧稅樣樣多。”(《家》第三十三章)。
  3. 地域與社會背景
    該詞帶有地域色彩,常見于四川及周邊地區方言,多用于描述20世紀初期社會動蕩時期的武裝劫掠者。其出現與當時民間結社、地方勢力割據等曆史背景密切相關。

  4. 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如今“棒客”一詞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近代社會史或方言文化時仍具參考價值,部分語境中也可借喻為非正規武裝團體。

别人正在浏覽...

阿娘闆正薄借寶曆跋山涉水标幹比坐嚵榮嘲薄吵翻誠身寵嬖處變處石當名丹輪到坐都竈費用分鏡頭貫陌歸高海牛寒洩橫憂昏墨江沚進贈渴筆空口說白話蘭署臨難不避亂俗輪菌盲公鏡盼想樵風悄然親吏秋灰求容區明然可人們熱銷三飯審判廳十三點事條樹根誦訓搜腸娑婆世界田父可坐殺桐竹吳祭酒晤叙相提而論險谲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