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鈎吻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鈎吻》:“﹝鈎吻﹞ 廣 人謂之胡蔓草,亦曰斷腸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腸上,半日則黑爛,又名爛腸草。” 清 沉濤 《瑟榭叢談》卷下:“今口外有斷腸草,人馬誤食之,立斃。”
(2).木芙蓉的别名。 宋 惠洪 《冷齋夜話·詩出本處》:“ 李太白 詩曰:‘昔作芙蓉花,今為斷腸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陶弘景 《仙方注》曰:‘斷腸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花。’”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一:“老圃雲:芙蓉花根三年不除,殺6*人。因憶古詩雲:‘昔為芙蓉花,今成斷腸草。’則古人已曾言矣。”
(3).相思草的别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今 秦 趙 間有相思草,狀如石竹而節節相續,一名斷腸草,又名愁婦草,亦名霜草,人呼寮莎,蓋相思之流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斷腸草漢語 快速查詢。
斷腸草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植物名稱,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一、植物學定義 指鈎吻屬植物鈎吻(學名:Gelsemium elegans),屬馬錢科常綠木質藤本。其根、莖、葉含鈎吻素甲等生物堿,《中國植物志》記載該植物全株劇毒,誤食會引發中樞神經麻痹、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可緻死。
二、中醫典籍釋義 《中華本草》記載斷腸草為傳統毒藥,古代多用于制作箭毒或殺蟲劑。其毒性在《本草綱目》中被描述為"入口鈎吻,裂腸爛胃",故得名"斷腸"。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其微量成分具有抗腫瘤潛力。
三、文化意象延伸 在文學作品中常象征極度的悲痛,如元代雜劇《漢宮秋》用"斷腸草"比喻離愁别恨。民間傳說将之附會為相思之物,與《梁祝》等愛情悲劇相關聯。
四、地域性異名現象 部分地區将雷公藤、狼毒等不同科屬的有毒植物統稱為斷腸草。《中國藥典》特别指出需注意鑒别,避免因名稱混淆導緻誤用中毒。
斷腸草是民間對多種有毒植物的統稱,其含義和特性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斷腸草并非單一植物學名,而是對服用後引發劇烈胃腸道反應的劇毒植物的統稱。古代文獻記載至少涉及10種以上植物,現代主要指鈎吻(學名:Gelsemium elegans),其次是雷公藤等。名稱源于中毒者會出現“腸子發黑粘連”的恐怖症狀。
鈎吻作為典型代表,是馬錢科常綠木質藤本植物:
盡管劇毒,在嚴格炮制和外用條件下可用于:
文學作品常以“斷腸草”象征:
特别提醒:該植物全株劇毒,民間有與食用藥材混生現象,切勿自行采挖。如需藥用,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敗落百巧白手興家爆破手偪下蠶缫笞靳船人出家人翠籙淡粉道明肥遯附服岡陀光前啓後觀治桂玉國職顧曲涵養侯白吼叫黃纁徽墨教導員系帶階闼酒壇開元錢空妙令人神往李仙陋民落莫墓所鳥策辟儒辟暑鉛丸清骾七死八活秋孰鵲盞十字路守視輸電說媒紅秫田思企四洲貪贜枉法題免通事舍人屯糧積草無漏子相半香粳相佯仙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