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蝦蟇子 ”。即蝌蚪。 晉 崔豹 《古今注·魚蟲》:“蝦蟆子,曰蝌蚪,一曰元針,一曰元魚,形圓而尾大,尾脫即腳生。”《爾雅翼·釋魚三》:“科鬥,蝦蟇子也……今俗謂之蝦蟇臺,亦謂之蝦蟇黏。”參見“ 蝌蚪 ”。
“蝦蟆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指蝌蚪,即青蛙或蟾蜍的幼體階段。該詞由“蝦蟆”(青蛙/蟾蜍的方言稱呼)加後綴“子”構成,屬于合成詞。晉代崔豹《古今注·魚蟲》中明确記載:“蝦蟆子,曰蝌蚪”,形容其“形圓而尾大,尾脫即腳生”的形态特征。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作為成語的用法,比喻能力不足、不被重視的人。例如:“他總被人當作蝦蟆子,其實很有潛力。” 此義項多用于口語或特定語境,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提示:蝌蚪在傳統文化中常與生命力關聯,如《淮南子》将“科鬥”列為“水之精”,可見該詞兼具生物學與文化雙重意涵。如需進一步考證方言用法,建議參考地方志文獻。
《蝦蟆子》是一個民間俚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外貌丑陋或者形象滑稽可笑。通常用于調侃或嘲笑别人外貌不美或行為可笑。
《蝦蟆子》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虍(虎旁)+虍(虎旁)+蟲(蟲旁)+子(兒旁),共計13個筆畫。
《蝦蟆子》一詞最早見于明朝的文獻,它來源于民間的俚語和俗語,用來形容人的外貌丑陋滑稽。蝦蟆子一詞在口語和文學中廣泛流傳,并成為形容丑陋和可笑的代名詞。
《蝦蟆子》的繁體字為「蝦蟆子」。
在古代漢字中,「蝦」字的寫法為「蝦」,「蟆」字的寫法為「蟆」。
1. 他長得真是個蝦蟆子,不好看。
2. 這個小丑穿着那身衣服,看起來像個大胖蝦蟆子。
組詞:蝌蚪蝦蟆、蝌蚪小蝦蟆、蝦蟆精。
近義詞:丑八怪、怪胎、惡鬼、奇形怪狀。
反義詞:美人、俊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