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臼形的坑。 唐 韓愈 《石鼓歌》:“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量度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孫汝聽 注:“謂安石鼓處。” 宋 黃庭堅 《次韻吉老十小詩》:“日短循除廡,溪寒出臼科。”
(2).同“ 臼窠 ”。 宋 黃庭堅 《次韻無咎閻子常攜琴入村》:“ 晁 家公子屢經過,笑談與世殊臼科。”
“臼科”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指形狀類似石臼的凹陷或坑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坑窪。例如:
比喻陳舊的格調或固定模式,帶有貶義色彩。例如:
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現代日常使用較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石鼓歌》等古籍原文或相關注釋。
臼科是指一類昆蟲,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鞘翅目中的一科。這類昆蟲多數為中型或大型,體長一般在15毫米以上,形狀多為卵圓形。臼科昆蟲附肢較為發達,前胸背闆具有清晰的紋理,後足適于跳躍。臼科昆蟲的主要特征是其鞘翅硬度適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紋理和突起,使得翅鞘外觀線條流暢,具有較強的保護性。在昆蟲界中,臼科昆蟲在數量和種類上都相當豐富。
臼科這個詞的部首是 "⺆",拆分後的筆畫數為7畫。
臼科的中文名臼字由兩個部分組成:⺆(臼)和生物學術語“科”,含義是指這一類昆蟲所屬的科屬。臼字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臼字也有不同的變體。有一種古代寫法是将“⺆”部分寫成兩個完整的“口”字,形狀類似兩個平行的長方形。這種寫法在字形上強調了“臼”的外形特征。
例句:我在花園裡發現了一隻漂亮的臼科昆蟲。
組詞:松臼、菜臼、草臼、麥臼、玉臼。
近義詞:臼科的近義詞包括香豆象科、閃蝽科等,它們都屬于昆蟲綱中的不同科屬。
反義詞:臼科的反義詞則是指與臼科昆蟲不屬于同一類的昆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