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日光。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蔥蔥紫蔚,礧碨瓌瑋,含光晷兮。” 宋 秦觀 《遊湯泉記》:“巽嚮而望,自 定山 轉而西,服光晷,薄星辰,亘二百裡,迅馳而矗立……各挾其伎以效履舄之下。”
(2).時間;光陰。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賦》:“恨精影之不滞,悼光晷之難惜。”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梁太尉王僧辯書》:“頓伏苫廬,徒延光晷。” 吳兆宜 注:“謂光陰曰晷。”
“光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個義項:
指太陽的光線或光照。該含義最早見于漢代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蔥蔥紫蔚,礧碨瓌玮,含光晷兮。”。宋代秦觀在《遊湯泉記》中也用此詞描述自然景觀:“巽嚮而望,自定山轉而西,服光晷,薄星辰。”。
引申為時間的流逝或光陰的珍貴。南朝梁代江淹在《水上神女賦》中寫道:“恨精影之不滞,悼光晷之難惜。”。南朝陳代徐陵亦用此詞表達對時光的感慨:“頓伏苫廬,徒延光晷。”
“晷”本義為日影,後引申為時間(如成語“焚膏繼晷”)。與“光”組合後,“光晷”既保留了“日光”的本義,又通過日影移動的意象衍生出時間概念。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
《光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太陽的光輝照耀天空,也泛指光線明亮。
《光晷》的部首是日(rì),表示與太陽相關的事物;筆畫數為12畫。
《光晷》源自《說文解字》,是由古代學者所創造的詞語。
《光晷》的繁體字形為「光晷」,與簡體字形相同。
在古代,「晷」是一種用于測定日影的儀器,由于光線直射指示儀上的刻度,因此将儀器的名稱也用來表示光線明亮的意思。
1. 太陽升起後,整個大地都被光晷所籠罩。
2. 黃昏時分,天空中的光晷變得柔和而溫暖。
陽光、晷刻、炎光、明晷
光彩、光芒、光輝
陰暗、黑暗、昏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