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剩下不多的才華。典出《南史·江淹傳》。 南朝 梁 江淹 ,字 文通 ,年輕時就很有才華。傳說他晚年夢見 晉 張協 對他說:“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 江淹 把幾尺殘錦奉還, 張 大怒說:“那得割截都盡。” 江淹 的文才從此大不如前。 清 趙翼 《偶有遺忘問之稚存辄錄示原委》詩:“欲将 文通 殘錦贈,君才自有天機縠。”參見“ 江淹才盡 ”。
“文通殘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釋義及背景如下:
比喻僅存不多的才華或文采,常用來形容人原本才華橫溢,但後來才思衰退的狀态。
源自《南史·江淹傳》。南朝文學家江淹(字文通)年輕時才華出衆,傳說他晚年夢見晉代文人張協向其索要早年寄存的一匹錦緞。江淹歸還時僅剩幾尺殘錦,張協怒斥其“割截都盡”,此後江淹的文才大不如前。此典故也衍生出“江郎才盡”的成語。
該成語的釋義在《南史》等古籍及現代權威詞典(如漢典)中均有記載,典故明确,語義穩定。
若需進一步了解江淹的生平或其他相關典故,可參考《南史》原文或文學評論類資料。
《文通殘錦》是一個成語,形容文筆流暢而内容不完整、殘缺。這個詞來源于中國文學作品《紅樓夢》,用來形容某些文段或文章寫得很好,但是其中的意思沒有完全表達出來或者有所遺漏。
《文通殘錦》的拆分部首是文、殘和錦,其中“文”的部首是又,筆畫是4;“殘”的部首是歹,筆畫是5;“錦”的部首是钅,筆畫是9。
《文通殘錦》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中。在小說中,賈寶玉給薛寶钗寫了一段文章,文章文辭優美,但意思不完整,于是形容這段文章為“文通殘錦”。
《文通殘錦》的繁體字為「文通殘錦」。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根據古代傳世文獻記載,「文」字在古代的寫法為「文」的上方加兩點,類似于「文」上方有兩個小橫杠的樣子;「通」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殘」字的古代寫法為「殘」的下方加上一個橫杠;「錦」字的古代寫法類似于現在的寫法。
他的文章雖然用詞華麗動人,但總是像《文通殘錦》,沒有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組詞有:通文、殘缺不全、繪聲繪色。
近義詞有:文采不凡、辭藻華麗。
反義詞有:寫意清晰、條理分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