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格律詩的意思、格律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格律詩的解釋

詩體的一種。通常指五言或七言的律詩、絕句和排律。因其句數、字數、平仄、押韻和對仗等都有一定的規則,故稱格律詩。格律詩産生于 南朝 齊 ,至 唐 代發展成熟,直至近代一直為我國詩壇的主要詩體。因其區别于古詩,又稱近體詩或今體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格律詩,又稱近體詩或今體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嚴謹形式,成熟于唐代,并在後世占據重要地位。以下是其核心特征的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起源

格律詩是唐以後成型的詩體,與古體詩相對。其起源可追溯至南朝齊梁時期,文人開始探索聲韻規範化,至唐代發展成熟。名稱中的“格律”指創作時需遵循的格式與音律規則,包括字數、平仄、對仗和押韻四大要素。

二、核心結構特點

  1. 分類與句式

    • 分為絕句(四句)和律詩(八句),超過八句的稱排律。
    • 每句字數固定,多為五言或七言。
  2. 聲韻規則

    • 平仄交替:詩句中平聲(現代漢語中的陰平、陽平)與仄聲(上聲、去聲及古入聲)需按固定規律交替,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押平聲韻:需一韻到底,偶數句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3. 對仗要求

    • 律詩中間兩聯(颔聯、頸聯)必須對仗,要求工整;絕句可不對仗。
    • 特殊變體如“偷春格”(首聯對仗,颔聯不對仗)亦存在。

三、與古體詩的區别

對比維度 格律詩(近體詩) 古體詩
句法 五言或七言,句數固定 字數、句數不限,可雜言
用韻 一韻到底,押平聲韻 可換韻,押平仄韻均可
平仄 嚴格遵循平仄規則 無固定要求
對仗 律詩需中間兩聯對仗 無強制要求

(參考)

四、代表詩人與作品

唐代是格律詩的巅峰時期,代表詩人包括李白(《早發白帝城》)、杜甫(《登高》)、王維等,名作如《從軍行》《出塞》等均體現了嚴格的格律要求。

五、其他形式

除絕句和律詩外,詞、曲等因有固定字數、句式及押韻規則,也被視為廣義的格律詩。

通過上述規則,格律詩實現了形式與音韻的高度統一,成為中華古典詩歌的典範。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創作技巧,可參考相關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格律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格律詩是一種傳統文學形式,指的是按照特定的格式和規則進行創作的詩歌。它要求詩的内容和結構符合特定的要求,如字數、韻腳、音律等。格律詩在中國文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古代被廣泛創作和賞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格 (部首: 艹, 筆畫: 10) 律 (部首: 彳, 筆畫: 8) 詩 (部首: 讠, 筆畫: 7) 來源: 格律詩一詞源自于漢代,最初是指古代韻文的規定和要求。隨着時間的推移,格律詩逐漸演變為一種特定形式的文學創作。 繁體: 格律詩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格律詩 例句: 唐代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有一句格律詩:「短籬外、新荷漲碧蓋。」這句詩體現了格律詩的特點,具有嚴格的結構和韻律。 組詞: 格律、詩集、詩歌、律詩、格律體、詩人等 近義詞: 格律詩的近義詞包括韻文詩、定型詩、固定詩等。 反義詞: 格律詩的反義詞是自由詩,它不受格律的限制,詩人可以隨意發揮創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