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氣激昂,胸襟開闊。《新唐書·列女傳·楊烈婦》:“雖敢決不忘於國,然不如 楊烈婦 忼慷知君臣大義雲。” 明 陳子龍 《仲夏直左掖門送夏彜仲南歸》詩:“生平志忼慷,何事獨難忘。” 王闿運 《愁霖賦》:“昧 羊舌 之優遊,蹈 龔生 之忼慷。”
“忼慷”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容情緒激昂、胸襟開闊的狀态,既可表達人的豪情壯志,也可用于描述對正義事業的熱忱或愛國情懷。例如:
《新唐書》提及:“楊烈婦忼慷知君臣大義”,體現其激昂忠義;
曹操《短歌行》中“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亦為經典用例。
根據漢典(極高權威性)和查字典(中等權威性),“忼慷”的核心含義一緻,均強調激昂開闊的特質。
《忼慷》是一個形容詞,意為豪情壯志、慷慨激昂。它由兩個部分構成:
1. 「忼」是由「心」部和「孔」部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心」和「一丫」,總計8畫。
2. 「慷」是由「忄」和「康」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忄」和「廣一木」,總計12畫。
《忼慷》源于《詩經·魯風·門有虎》中的一句詩:“忼慷淑氣,神其有光。”意思是形容壯心激昂、精神飽滿。
在繁體中,「忼慷」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保持原樣。
在古時候,《忼慷》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變化。
其中,「忼」的古代寫法有奔逸之意,多用于表達快速奔跑的形象。
而「慷」的古代寫法為「悾」,意為激蕩、振奮。
例句:
1. 他站在講台上,語氣忼慷,激發了學生們的熱情。
2. 在戰場上,士兵們奮勇向前,士氣忼慷。
組詞:
1. 忼忼:形容歡快活動的樣子。
2. 慷慨:形容為公益事業或别人奉獻得大方、豪爽。
近義詞:
1. 壯志豪情。
2. 煥發鬥志。
反義詞:
1. 懶散無為。
2. 心力交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