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歸還玉璧。 戰國 時, 秦昭王 以強淩弱,聲稱以十五城換 趙國 新得到的 和氏 璧。 蔺相如 奉璧入 秦 , 秦王 得璧之後,無意踐諾。 蔺相如 智賺 秦昭王 ,使 和氏 璧歸還 趙國 。事見《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崔說神道碑》:“ 楚後 讓盟, 秦君 還璧。”
(2).敬辭。稱歸還原物或辭謝饋贈之物。《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 王三老 道:‘既然庚帖返去,原聘也必然還璧。’” 明 李贽 《答李惟清書》:“若留阿堵於囊中,或有旅次之虞,懷資之恐,重為兄憂,未可知矣。幸察餘之真誠,使得還璧。” 清 李漁 《聞過樓》第三回:“小人隻説自家命好,撞着了太歲,所以留在身邊,不曾送來還璧。”
“還璧”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該詞源自戰國時期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據《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記載,秦昭王假意以十五城換取趙國和氏璧,蔺相如攜璧入秦後識破騙局,通過智謀迫使秦王放棄,最終将玉璧完整歸還趙國。此典故成為“歸還珍貴之物”的象征,後衍生出成語“完璧歸趙”。
作為禮儀用語,“還璧”表示恭敬地歸還原物或謝絕饋贈。例如:
需注意部分文獻(如)提到該詞與“楚國将軍護玉”的關聯,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史料,可能與典故混淆。建議以《史記》記載的蔺相如事件為準确來源。
《還璧》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為歸還琅琊玉璧,比喻歸還失散的珍寶,也用來形容國家或個人歸還寶貝財物。
《還璧》的拆分部首為玉字的“王”,筆畫數為9畫。
《還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傳說。相傳春秋時期,楚國被稱為“楚霸王”的楚莊王欲歸還被秦國奪走的琅琊玉璧。這個故事後來成為了寓意歸還失散寶物的成語。
《還璧》(繁體寫法)
古時候《還璧》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如《說文解字》中注釋為“玉也具尚方,始貢,至武考,名為璧。”
1. 她主動還璧,歸還了從博物館借來的古董。
2. 我們應該向國寶館捐贈一些珍貴的文物,以圖歸還璧。
歸還、琅琊、玉璧
歸還珍寶、歸還財物、歸還寶物
竊取珍寶、竊取財物、竊取寶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