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相尋求。《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三國 魏 曹丕 《善哉行》之二:“離鳥夕宿,在彼中州;延頸鼓翼,悲鳴相求。” 唐 韋應物 《拟古》詩之十二:“芳樹自妍芳,春禽自相求。”
“相求”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互相尋求或彼此請求,強調雙方在需求、幫助或合作上的互動關系。例如《易經·乾卦》中的名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即用自然界現象比喻志趣相投者互相吸引。
古代文獻
現代用法
多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的互助行為,如“朋友相求”“同聲相求”等,體現平等與雙向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查字典)或古籍原文。
相求是一個動詞詞組,表示互相尋求、互相追求。通常用于形容雙方或多方之間的關系,表達彼此尋找、期待和追求。
相求的拆分部首為目,筆畫為10劃。
相求的出處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莊子·庚桑楚》:“百年之遺臭,不可含而呵之使也,不可相求而見也。”相求在《莊子》一書中意為尋找、尋求。
在繁體字中,相求的寫法為「相求」。
據研究,古代漢字寫法中的相求有多種不同形态,其中一種寫法為「相乞」,意指互相讨求、互相乞求。
1. 他們相求已久,終于在大學裡重逢了。
2. 她向他相求,希望能得到他的幫助。
3. 兩國領導人相求合作,共同推動經濟發展。
互相相求、相求不已、互相相求合作
互相尋求、彼此追求
放棄、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