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恐慄的意思、恐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恐慄的解釋

亦作“ 恐栗 ”。恐懼戰慄。 漢 張衡 《同聲歌》:“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湯。” 唐 柳宗元 《童區寄傳》:“ 寄 僞兒啼,恐慄為兒恒狀。” 宋 蘇舜欽 《與歐陽公書》:“二相恐栗畏縮,自保其位,心知非是,口不肯言。” 清 劉大櫆 《遊黃山記》:“潭既受水,淵渟滉漾,其深不測,睇觀既久,鹹生恐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恐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恐慄”指因極度恐懼而身體戰慄發抖的狀态,即“恐懼戰慄”。它強調心理上的害怕與生理上的顫抖反應同時發生,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描述人物面對危險、壓力或未知時的強烈反應。


二、出處與例句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1. 漢代張衡《同聲歌》:“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湯。”
    ——以“觸碰沸水”比喻人際交往中因陌生而産生的畏懼。
  2. 唐代柳宗元《童區寄傳》:“寄僞兒啼,恐慄為兒恒狀。”
    ——描寫孩童假裝啼哭時因害怕而顫抖的神态。
  3. 宋代蘇舜欽《與歐陽公書》:“二相恐栗畏縮,自保其位。”
    ——描述官員因恐懼權勢而退縮的心理狀态。

三、用法與特點

  1. 書面語特征: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正式文本。
  2. 近義詞:戰戰兢兢、毛骨悚然、惶恐不安。
  3. 與“恐懼症”的差異:現代心理學中的“恐懼症”(如社交恐懼、場所恐懼) 是一種持續性的心理疾病,而“恐慄”更側重描述即時性的恐懼反應。

四、現代使用建議

在寫作或演講中,若需表達“因恐懼而顫抖”的意象,可選用“恐慄”增強文言的厚重感;日常交流則建議使用“吓得發抖”“膽戰心驚”等更口語化的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恐慄的意思

恐慄 (kǒng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表示極度恐懼和戰栗的感覺。當一個人面對可怕、危險或令人不安的事物時,他可能會感到恐慄。

部首和筆畫

恐慄的部首是心 (xīn),它意味着與心理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4,其中恐的筆畫數是9,慄的筆畫數是5。

來源和繁體

恐慄最早引自《莊子·天地》:“天地是大王,百事萬物是仆人,人非君主。”意味着人類在面對宇宙和自然時感到微小和無力。這個詞在繁體字裡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恐慄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字形基本相同,還是由心為部首。在古代,恐慄常用于描繪人們在面對威脅、恐怖或不安全的情況時的情緒。

例句

1. 當他聽到那尖叫聲時,他感到恐慄彌漫全身。

2. 他在恐慄中顫抖着,眼睛裡充滿了驚恐的神情。

3. 面對巨大的怪物,她感到一陣恐慄從頭到腳襲來。

組詞

恐怖 (kǒng bù)、恐懼 (kǒng jù)、驚恐 (jīng kǒng)、恐慌 (kǒng huāng)、惶恐 (huáng kǒng)。

近義詞

驚恐、害怕、懼怕、戰栗、惶恐。

反義詞

勇敢、大膽、自信、鎮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