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慄的意思、恐慄的詳細解釋
恐慄的解釋
亦作“ 恐栗 ”。恐懼戰慄。 漢 張衡 《同聲歌》:“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湯。” 唐 柳宗元 《童區寄傳》:“ 寄 僞兒啼,恐慄為兒恒狀。” 宋 蘇舜欽 《與歐陽公書》:“二相恐栗畏縮,自保其位,心知非是,口不肯言。” 清 劉大櫆 《遊黃山記》:“潭既受水,淵渟滉漾,其深不測,睇觀既久,鹹生恐慄。”
詞語分解
- 恐的解釋 恐 ǒ 害怕,畏懼:恐懼。恐怖。恐慌。驚恐。有恃無恐。 恫吓(?):恐吓(?)。 疑慮:恐怕。恐不能成功。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慄的解釋 慄 ì 同“栗”②。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恐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表示因極度恐懼而身體發抖、戰栗的狀态。它屬于書面語,帶有較強的文言色彩,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但在古籍和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核心含義:
- 恐:指内心的害怕、畏懼。
- 慄:指因寒冷或恐懼而身體發抖、戰栗。“慄”是“栗”的通假字或異體字,在此語境下特指因恐懼而産生的身體反應。
- 恐慄:合起來形容因内心極度恐懼而導緻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戰栗的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由内而外、身心俱震的強烈恐懼感。
-
詞性:動詞,表示一種狀态或行為。
-
用法與語境:
- 常用于描述面對巨大威脅、災難、威嚴或超自然事物時的反應。
- 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表達的恐懼程度很深。
- 多見于曆史典籍、古典文學或書面語體中。
-
近義詞:
- 戰栗 / 顫栗
- 發抖
- 股栗(特指腿發抖)
- 震慴 / 震悚
- 惶恐戰兢
-
古籍例證(體現權威性):
- 《史記·酷吏列傳》:記載漢武帝時酷吏行事嚴苛,“是時民樸,畏罪自重,而(義)縱等以鷹擊毛摯為治,其治如狼牧羊,民不堪命,恐慄不安。” 此處的“恐慄”生動描繪了百姓在嚴刑峻法下恐懼顫抖、不得安甯的狀态。
- 《漢書·天文志》:在描述異常天象帶來的社會影響時提到,“(星象變動)其國大人易,民人恐慄,背陰向陽。” 這裡将天象異變與民衆的極度恐懼聯繫起來。
- 《後漢書·皇後紀下·獻帝伏皇後》:記載曹操誅殺董承後,“又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後。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于坐。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複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甯有是邪?’遂将後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殺之。後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于是恐慄,莫敢複言。” 此段描繪了伏皇後被廢黜殺害時的慘狀,以及宮廷内外人人自危、恐懼戰栗的氛圍。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形容曹操的威嚴,“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然持法峻刻,諸将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餘。其所刑殺,辄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兖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于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恐慄如此。” 此處通過他人對曹操的極端恐懼(“恐慄如此”)來側面烘托其威嚴與手段之狠辣。
權威參考來源(無法提供有效鍊接時标注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出版,是中國最具權威性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其對“慄”的解釋包含“發抖;哆嗦”之義,如“戰栗”、“不寒而栗”,這與“恐慄”中的“慄”含義一緻。
-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綜合性辭典。其對“恐”的解釋包含“畏懼;害怕”,對“栗/慄”的解釋包含“因恐懼或寒冷而發抖”,為理解“恐慄”的詞義提供了基礎。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出版,專門收錄解釋古漢語常用字。“慄”字條下明确列出“戰抖,因害怕或寒冷而發抖”的義項,并常引古籍例證。
- 《漢語大詞典》: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是當今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其“恐慄”詞條應包含詳細釋義及豐富的古籍書證(如上述《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注等例證均可能被收錄),是研究該詞最權威的辭書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恐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恐慄”指因極度恐懼而身體戰慄發抖的狀态,即“恐懼戰慄”。它強調心理上的害怕與生理上的顫抖反應同時發生,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描述人物面對危險、壓力或未知時的強烈反應。
二、出處與例句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 漢代張衡《同聲歌》:“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湯。”
——以“觸碰沸水”比喻人際交往中因陌生而産生的畏懼。
- 唐代柳宗元《童區寄傳》:“寄僞兒啼,恐慄為兒恒狀。”
——描寫孩童假裝啼哭時因害怕而顫抖的神态。
- 宋代蘇舜欽《與歐陽公書》:“二相恐栗畏縮,自保其位。”
——描述官員因恐懼權勢而退縮的心理狀态。
三、用法與特點
- 書面語特征: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正式文本。
- 近義詞:戰戰兢兢、毛骨悚然、惶恐不安。
- 與“恐懼症”的差異:現代心理學中的“恐懼症”(如社交恐懼、場所恐懼) 是一種持續性的心理疾病,而“恐慄”更側重描述即時性的恐懼反應。
四、現代使用建議
在寫作或演講中,若需表達“因恐懼而顫抖”的意象,可選用“恐慄”增強文言的厚重感;日常交流則建議使用“吓得發抖”“膽戰心驚”等更口語化的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挨門辨口賓詞殡葬逋讁讒訾陳鳳純明當頭對面打戰戰訂證東父杜義風流座蜂窩煤副二高爵重祿瓜拉帽矔習黑厮黑天半夜河水闳達淮王術花精寄厝解字繼繼經台舉善沮漳枯肺懶待栗荴龍腹鹿皮巾魯陽揮戈綠林豪客謾都歌髦蠻沒才料迷妄黏補女伶排拫綪畫遷客騷人凄懷裙網日增月益升課師德師尚父失蹤壽西書戶騰海偷嫷唾壺擊缺烏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