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漏的意思、鼓漏的詳細解釋
鼓漏的解釋
鼓和漏,古代報時用器。《後漢書·祭祀志下》:“其親陵所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嚴具。”《南齊書·皇後傳·武穆裴皇後》:“上數遊幸諸苑囿,載宮人從後車,宮内深隱,不聞端門鼓漏聲。”
詞語分解
- 鼓的解釋 鼓 ǔ 打擊樂器,圓柱形,中空,兩頭蒙皮:鼓樂(?)。鼓角(僶 )。大鼓。 形狀、聲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擊或拍打使發出聲音:鼓吹。鼓噪。 發動,使振作起來:鼓勵。鼓動。鼓舞。一鼓作氣。 高
- 漏的解釋 漏 ò 物體由孔或縫透過:壺裡的水漏光了。漏風。滲漏。漏洩(a.水、光等流出或透出;b.洩露)。漏電(跑電)。 洩露:走漏消息。漏底(洩露内情)。透漏。 脫逃或無意放過:疏漏。遺漏。挂一漏萬。漏網之魚
專業解析
“鼓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鼓”和“漏”兩個部分組成,主要指代古代的一種報時制度或報時裝置。其核心含義如下:
-
基本釋義:
- 鼓: 本義為打擊樂器,引申為敲擊報時。在古代城市管理中,常通過敲鼓來傳遞時間信號,如晨鐘暮鼓,以鼓聲告知城門啟閉或宵禁開始結束。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102頁)。
- 漏: 指“漏刻”,是中國古代主要的計時儀器,利用水滴(或沙)在特定容器中勻速滴漏來計量時間。漏壺上有刻度,根據水位變化指示時辰。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第921頁)。
- 鼓漏結合: “鼓漏”合稱,特指依據漏刻所指示的時間來敲擊鼓(或鐘)進行報時的整套制度和裝置。它代表了古代官方統一的時間計量與發布系統。來源:《辭源》(修訂本,第3冊,第2423頁)。
-
曆史背景與功能:
- 在鐘表普及之前,漏刻是相對精确的計時工具,尤其在宮廷、官府和城市中使用。為了将标準時間傳遞給全城居民,會在特定的地點(如鼓樓、鐘樓)設置漏刻,并安排專人(如更夫、司辰官)值守。
- 值守者根據漏刻顯示的時刻,在特定的時辰節點(如子時、午時、日出、日落等)敲響鼓(或鐘)。鼓聲(或鐘聲)洪亮,傳播範圍廣,起到了統一時間、規範社會作息(如城門開關、宵禁、官吏上朝點卯等)的重要作用。來源:陰法魯、許樹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第3卷,第345頁)。
-
現代使用情況:
- “鼓漏”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消亡,屬于曆史詞彙。它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典章制度、城市管理、科技史(特别是計時史)以及相關的曆史文獻、詩詞歌賦中。
- 現代人在理解古籍或描述古代生活場景時可能會用到它,但在日常交流中已不使用。其功能已被現代的鐘表、廣播、網絡授時等所取代。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466頁)雖未直接收錄“鼓漏”,但其對“鼓”、“漏”的釋義及“晨鐘暮鼓”等詞條反映了相關概念的曆史背景。
“鼓漏”是古代中國結合精密計時儀器(漏刻)和聲音信號(鼓/鐘)進行公共時間報時的制度與裝置的總稱。它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精确測量和統一管理的需求,是研究古代社會制度、科技發展和城市生活的重要曆史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鼓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鼓漏”指古代用于報時的兩種器具組合:
- 鼓:打擊樂器,通過擊打傳遞時間信號;
- 漏:即漏壺,通過水滴計量時間的儀器。
兩者結合形成報時系統,常見于宮廷、陵寝等場所。
二、功能與用途
- 報時作用
漏壺通過水滴流動記錄時間,到特定時刻敲鼓通報,例如《後漢書·祭祀志下》提到“宮人隨鼓漏理被枕”,說明用于規範宮廷作息。
- 場景應用
多用于深宮、陵墓等需嚴格管理時間之處。《南齊書》記載“宮内深隱,不聞端門鼓漏聲”,側面反映其重要性。
三、曆史文獻例證
- 《後漢書·祭祀志下》提及“鼓漏”用于陵寝日常管理。
- 《南齊書·皇後傳》描述因宮殿隱蔽而聽不到鼓漏聲,說明其作為時間标志的普遍性。
四、總結
“鼓漏”是古代結合聲音與水力計時的複合工具,兼具實用性與儀式性,體現了傳統時間管理智慧。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南齊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彩白澤百折不摧百鐘鞭弰篦箕博聞彊識差次忏舌酬魏顆春秋榜觸射大蟲不吃伏肉店肆點子端翔訛敚霏霜風調雨順風動風流千古冠序鴻龐紅十字會揮斥八極狐丘積恥金龜子即死激哇可悲寇勢鵾柱遼隊懰栗爐鼎呂劇畔釁毗盧帽奇略饒有興趣山帶折盤石溪水碧山青署任絲絲損人害己踏蹬停着魏兩文癡文誼斡旋毋害物和污渠仙輀小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