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國名。觚,通“ 孤 ”。《爾雅·釋地》:“ 觚竹 , 北戶 、 西王母 、 日下 ,謂之四荒。” 郭璞 注:“ 觚竹 在北, 北戶 在南, 西王母 在西, 日下 在東,皆四方昏荒之國,次四極者。” 邢昺 疏:“ 觚竹 者,《漢書·地理志》:‘ 遼西 令支 有 孤竹城 是乎?’” 清 錢謙益 《故廣西道監察禦史高陽李府君墓志銘》:“鬥極之下, 觚竹 空桐 。”參見“ 孤竹 ”。
觚竹(亦作“孤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與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主要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古國名
“觚竹”是中國商周時期位于北方的重要諸侯國名稱。該國地處今河北省東北部至遼甯省西南部一帶(以盧龍、遷安為中心),是商王朝所分封的同姓諸侯國之一,後臣服于周朝,是華夏文明與北方民族交融地帶的重要方國。其名稱在《爾雅·釋地》中被列為“四荒”之一(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二、語源與文字演變
在《說文解字》中,“觚”指古代一種盛行于商周、用于飲酒或祭祀的青銅禮器,其形制為喇叭形口、細腰、高圈足,腹部常有棱角(“觚,鄉飲酒之爵也…象觚之形”)。此器物的棱角特征引申出“有棱角的木簡”(觚牍)之意。
“竹”在此非指植物,而是假借字。古文字中“竹”與“艸”(草)形近易混,或為地域名稱的特定用字。
作為國名,“觚竹”在典籍中多寫作“孤竹”(如《史記》《國語》)。二者為異體字關系,指代同一古國。“孤竹”更常見,但“觚竹”作為原始形态見于《爾雅》等早期文獻,體現了古漢語用字的多樣性。
三、曆史與文化象征
孤竹國以賢人輩出聞名,最著名者為商末的伯夷、叔齊。二人因“恥食周粟”而隱居首陽山,其氣節被孔子贊為“古之賢人”(《論語·公冶長》),成為儒家“仁義”、“忠貞”的典範,使“孤竹”一詞承載了深厚的道德文化意蘊。
四、現代辭書釋義
權威漢語詞典均将其作為曆史專名收錄:
主要參考來源:
“觚竹”是古代中國的一個地名,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觚竹”出自《爾雅·釋地》,與“北戶”“西王母”“日下”并稱為“四荒”,指代四方邊遠之地。其中“觚竹”位于東方,屬于上古時期的東夷地區。
曆史與地理
名稱演變
“觚竹”在古籍中亦寫作“孤竹”,可能因字形或傳抄差異導緻異寫。其名稱或與當地盛産竹材相關,但具體來源尚無定論。
文化意義
作為“四荒”之一,觚竹象征中原文化圈外的邊陲區域,反映了古代對地理疆域的認知。同時,伯夷、叔齊的故事賦予其忠貞、氣節的文化意象。
擴展閱讀:觚竹國的曆史遺迹在河北盧龍、遷安等地有考古發現,包括青銅器等文物,印證了其作為商周古國的存在。
八訣寶谕憊竭備文冰月廠商孱愚籌赈床頭櫃珰珠豆甲兒女之債煩城放口放礮鳳髻鋒劍逢接賦輿感分跟緝規儆壑舟鏡斷金蓮燭進宴積智峻峙開陽空名告空曲空心湯團焜照煉顔連珠帳蛚蛬李陽鳥迹文盤杅偏行七行俱下其那青田核入貨三回五次稍水飾配識文談字食茱輸捐停綴體語通快同上兔走鹘落望風而逃威纡無倦誣托詭挂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