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讀書極快,聰敏異常。《南史·宋孝武帝紀》:“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甚美。” 元 李冶 《敬齋古今黈》卷四:“ 應奉 讀書五行俱下, 宋孝武 省讀書奏能七行俱下,蓋言其敏也。五行七行俱下,猶雲一息讀竟耳。”
“七行俱下”是一個形容讀書速度極快、天賦異禀的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南史·宋孝武帝紀》:“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美甚。”
該句描述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年少時天資聰穎,讀書一目七行且文采出衆,後演變為成語。
三、用法與場景
四、相關成語
五、注意事項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多領域才能”,但此說法缺乏權威出處支持。主流釋義仍以《南史》記載的“快速閱讀”為準。
《七行俱下》是成語,意思是在七個方面都展現出了高超的技藝或才能,各個方面都無可挑剔。
《七行俱下》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七個字:七(qi)、行(xing)、俱(ju)、下(xia)。
它們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七(丿,2畫)、行(行,6畫)、俱(人,9畫)、下(一,1畫)。
《七行俱下》這個成語出自《莊子·養生主》一篇,原文是“不為遊弋,不為七行”,後來被引申為技藝高超、各方面出色。
在繁體字中,《七行俱下》是「七行俱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下”字在古代寫作“⺲”,而現代寫作“下”。
整體而言,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的字形結構和意義大緻相同。
他的作品在文學、繪畫、音樂等領域七行俱下,受到了廣泛的贊賞。
- 組詞:七上八下、六神無主、無所不包
- 近義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一舉一動,無懈可擊
- 反義詞:七上八下,心慌意亂;一塌糊塗,三心二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