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国名。觚,通“ 孤 ”。《尔雅·释地》:“ 觚竹 , 北户 、 西王母 、 日下 ,谓之四荒。” 郭璞 注:“ 觚竹 在北, 北户 在南, 西王母 在西, 日下 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极者。” 邢昺 疏:“ 觚竹 者,《汉书·地理志》:‘ 辽西 令支 有 孤竹城 是乎?’” 清 钱谦益 《故广西道监察御史高阳李府君墓志铭》:“斗极之下, 觚竹 空桐 。”参见“ 孤竹 ”。
觚竹(亦作“孤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主要含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古国名
“觚竹”是中国商周时期位于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名称。该国地处今河北省东北部至辽宁省西南部一带(以卢龙、迁安为中心),是商王朝所分封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后臣服于周朝,是华夏文明与北方民族交融地带的重要方国。其名称在《尔雅·释地》中被列为“四荒”之一(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二、语源与文字演变
在《说文解字》中,“觚”指古代一种盛行于商周、用于饮酒或祭祀的青铜礼器,其形制为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腹部常有棱角(“觚,乡饮酒之爵也…象觚之形”)。此器物的棱角特征引申出“有棱角的木简”(觚牍)之意。
“竹”在此非指植物,而是假借字。古文字中“竹”与“艸”(草)形近易混,或为地域名称的特定用字。
作为国名,“觚竹”在典籍中多写作“孤竹”(如《史记》《国语》)。二者为异体字关系,指代同一古国。“孤竹”更常见,但“觚竹”作为原始形态见于《尔雅》等早期文献,体现了古汉语用字的多样性。
三、历史与文化象征
孤竹国以贤人辈出闻名,最著名者为商末的伯夷、叔齐。二人因“耻食周粟”而隐居首阳山,其气节被孔子赞为“古之贤人”(《论语·公冶长》),成为儒家“仁义”、“忠贞”的典范,使“孤竹”一词承载了深厚的道德文化意蕴。
四、现代辞书释义
权威汉语词典均将其作为历史专名收录:
主要参考来源:
“觚竹”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觚竹”出自《尔雅·释地》,与“北户”“西王母”“日下”并称为“四荒”,指代四方边远之地。其中“觚竹”位于东方,属于上古时期的东夷地区。
历史与地理
名称演变
“觚竹”在古籍中亦写作“孤竹”,可能因字形或传抄差异导致异写。其名称或与当地盛产竹材相关,但具体来源尚无定论。
文化意义
作为“四荒”之一,觚竹象征中原文化圈外的边陲区域,反映了古代对地理疆域的认知。同时,伯夷、叔齐的故事赋予其忠贞、气节的文化意象。
扩展阅读:觚竹国的历史遗迹在河北卢龙、迁安等地有考古发现,包括青铜器等文物,印证了其作为商周古国的存在。
白发红颜,白发朱颜保见人坌息变速变证唱号彻乐刺柴撮哄大红灯笼高高挂紞如颠瞑鼎馈敌挣短暂飞狐道该博光阴鹳鹄海水不可斗量哗疑毁疵互经虎盐见轻教示解贡今隶击碎唾壶看上牢栈蜡珀莲根离题炉瓶三事緑珠鬘花慢淫命中注定矃目烹蛇剽窃秦山核电站戎校桑榆末景三神商飇勺水生故使促狭诗谛石尉衰倦书不释手庶旄苔梅铜模煨尘温骊歇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