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ee at the mere sight of the oncoming force;flee pell-mell at the mere sight] 看見對方氣勢很盛就不戰而逃
同“ 望風而遁 ”。 明 梁辰魚 《浣紗記·交戰》:“殺得他隻輪不返,片甲無存,望風而逃,渡江去了。”《三國演義》第六6*四回:“ 曹操 以百萬之衆,聞吾之名,望風而逃。” 郭沫若 《羽書集·武裝民衆之必要》:“土劣份子脫掉制裁,在平時作威作福,魚肉民衆;在戰時不是望風而逃,便是又來搖身一變,成為 漢 奸。”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望風而逃漢語 快速查詢。
“望風而逃”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遠遠察覺到對方的強大氣勢或危險迹象,因膽怯而迅速逃跑,形容缺乏勇氣面對強敵或困難。
詞源與結構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三國演義》中的描述:“曹操以百萬之衆,聞吾之名,望風而逃”,用于形容敵方因懼怕威名而潰散。
若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三國演義》原文或權威詞典。
《望風而逃》是一個成語,意指在面臨困難、危險或責任時,喪失勇氣,逃避問題或責任。
《望風而逃》的拆分部首為月字旁,和六點水,總共有10個筆畫。
《望風而逃》最早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故事背景是在劉邦領導的起義軍攻打魏軍的時候,有一位叫白起的将軍,他根據敵軍派出的偵察騎兵,預測到敵軍攻擊的方向,但是起義軍的其他将士都不相信他的判斷,因此白起一個人望風而逃。結果,魏軍果然從他預測的方向攻擊,如果不是高穎的機智指揮,起義軍可能會遭受重大損失。因此,這個成語成為代表了逃避責任和缺乏勇氣的象征。
《望風而逃》是《望風而逃》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作「望風而逃」,中間的「風」字寫作「風」的繁體字。
1. 他面對困難總是望風而逃,缺乏勇氣。
2. 老闆把責任推給了别人,望風而逃。
逃避、風聲鶴唳
膽小如鼠、畏縮不前、逃之夭夭
敢于面對、果敢、勇往直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