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壑舟的意思、壑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壑舟的解釋

語出《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後以“壑舟”比喻在不知不覺中事物不停地變化。 晉 陶潛 《雜詩》之五:“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明 文徵明 《失解無聊用履仁韻寫懷兼簡蔡九逵》詩:“夜半休驚負壑舟,已應吾道屬滄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壑舟是漢語中一個富有哲學意蘊的典故詞彙,其核心含義源自《莊子·大宗師》,比喻事物雖暫藏卻難逃自然變遷的命運。以下從語義演變、文學引用及現代釋義三方面詳解:


一、本義溯源(《莊子》哲學意象)

《莊子·大宗師》以“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起喻,指出将舟藏于山溝、山藏于深澤,看似穩妥,實則自然之力(如風雨侵蝕、造化推移)終将改變其狀态。此處“壑舟”象征人為隱藏的事物在宇宙規律面前的脆弱性,強調萬物皆受時空制約的本質。王先謙《莊子集解》釋此句:“雖藏之甚固,終失之”,進一步點明其“人力難抗天道”的哲學内核。


二、文學化用(時空流逝的隱喻)

魏晉後,“壑舟”漸成詩文經典意象,喻指不可逆轉的時間或生命消逝。典型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俯仰之間,已為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知造化之如壑舟,豈不痛哉!”(《晉書·王羲之傳》)此處以“壑舟”暗喻美好時光如藏于深壑之舟,終被歲月之力悄然移去,抒發生命無常之歎。唐代駱賓王《與博昌父老書》亦雲:“追惟逝者,如壑舟之去水”,強化其“逝者難留”的悲慨色彩。


三、現代詞典釋義(權威工具書收錄)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壑舟 [hè zhōu]

釋義:

典出《莊子·大宗師》。喻指在自然力量作用下不可避免變遷的事物;後多引申為時光流逝、生命遷逝之象征。

例句:

“人生如壑舟,雖欲駐流光,安可得乎?”(明·張岱《陶庵夢憶》)

該詞屬書面語中的典故詞,現代使用多見于學術文本、文學創作或哲學讨論,用以表達對生命有限性、曆史無常性的深刻認知。


權威參考來源

  1. 《莊子·大宗師》(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王先謙《莊子集解》(中華書局,1987)
  3.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4. 《晉書·王羲之傳》(中華書局二十四史校訂本)

網絡擴展解釋

“壑舟”是一個源自道家典籍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與哲學意蘊較為深刻,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典故 該詞出自《莊子·大宗師》的寓言:“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莊子通過“将船藏在山谷”的比喻,說明事物看似穩固,實則受自然規律支配,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遷。

二、核心含義 比喻事物在不可抗拒的力量下悄然變化,強調世間萬物無法永恒固定,隱含着對時間流逝、生命無常的哲學思考。如陶潛《雜詩》中“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即借“壑舟”表達時光飛逝、人生漂泊的感慨。

三、延伸解讀

  1. 變化觀:體現道家“萬物皆流”的思想,暗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辯證思維。
  2. 認知局限:人類對變化的感知具有滞後性(“昧者不知”),隱喻個體在宏大規律前的渺小。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哲學讨論中,表達對世事變遷、命運無常的喟歎,如明代文徵明詩句“夜半休驚負壑舟”即化用此典。

别人正在浏覽...

比谏賓禦叢箭悴沮呆人單程鄧蕭點心地步地膚動勞度法肥庶風迸剛直貫酣官着骨朵子過位扢咋憨誠豪快急湊結心禁步禁密九城陌救日瘠亡居高臨下菌苗客傭寬疾老哥兒們聯名列宅龍骧鳳矯命風磨礲浸灌釀飯慓輕平倉剖玄析微清聒青炬清虛酋酋驅殿肉畜三居刹塵時棟誓願手式受洗書癡樞極棠棣碑特地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