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鄙陋愚拙。 唐 元稹 《為嚴司空謝招讨使表》:“臣誠雖懇到,性本孱愚,任重憂深,驚惶失據。”《舊唐書·賈耽傳》:“臣幼切磋於師友,長趨侍於軒墀,自揣孱愚,叨榮非據,鴻私莫答,夙夜兢惶。” 明 李東陽 《先叔父前金吾左衛百戶李公墓志銘》:“ 東陽 孱愚,賴我叔父以有今日。”
(2).指鄙陋愚拙之人。 宋 範仲淹 《讓觀察使第二表》:“祗膺寵異,載被孱愚,心戴雲天,足臨淵谷。”
“孱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án yú,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下的書面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孱”和“愚”的獨立釋義,可參考權威字典如《漢典》。
孱愚(càn yú)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人的才幹和智慧的缺乏,表現為愚蠢和無知。下面将會對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孱愚》意指缺乏才智和智慧,表示一個人在認知和思考方面的局限。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的思維能力不夠成熟或者對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和理解不足。
《孱愚》由“孑”(jí)和“愚”(yú)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為“子”和“心”,其中“子”表達了孱愚的含義,而“心”則表示智慧或情感。
《孱愚》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兩個方面。首先,《孱愚》是屈原《離騷》中的一句詩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伯庸是指孱愚之人,表示屈原自己才能普通,然而這并不能掩蓋他的愛國之心。
其次,《孱愚》也是史書中關于曆史人物的評價詞彙。在古代,賢能的人往往被尊稱為“才子”或“聖人”,而相對而言,缺乏才幹和智慧的人就被戲稱為“孱愚”。
《孱愚》的繁體字寫作「孱愚」。
根據古代漢字的文獻記錄和研究,古時候的《孱愚》寫法與現代相同,拆分部首和筆畫也沒有變化。
1. 他雖然勤奮,但因為太孱愚,無法從事複雜的思考。
2. 這個決定顯示出他的孱愚,他沒有預見到問題的複雜性。
一些與《孱愚》相關的詞組有:愚昧無知、愚笨無能、蠢笨無智。
與《孱愚》相似意思的近義詞有:愚蠢、無知、愚昧。
與《孱愚》相反的反義詞有:聰明、智慧、博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