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南十裡,曰 蠱尾之山 ,多礪石赤銅, 龍餘之水 出焉,而東南流注於 洛 。”
“蠱尾”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基本解釋:指事情發展到最後階段,陷入無法挽回的糟糕結局。
來源:源自古代“蠱術”傳說。蠱術通過将毒蟲置于器皿中互相殘殺,最終存活者為“蠱”,象征邪惡力量。因此“蠱尾”比喻事物如被蠱毒侵蝕般走向衰敗。
用法:多用于描述局勢惡化、難以補救的情況,例如:“公司經營不善,如今已是蠱尾之勢。”
出處:見于《山海經·中山經》,記載“蠱尾之山”為一座産砺石、赤銅的山脈,龍馀水發源于此,向東南流入洛水。
特點:
蠱尾(guǐ)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多種意義。一種意思是指一種古代用來治病、制造毒藥的方法。另一種意思是指一種被認為有害或邪惡的行為或行為者。
蠱尾的部首是虍,共有10個筆畫。
蠱尾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年》的記載中,從古文字來看,蠱尾的繁體字為蠱尾。
在古代,蠱尾的字形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的古印字形為,而在隸書中的字形為。
1. 他借助蠱尾的手法控制了整個村莊,成為了當地的*********。
2. 當時的治療方法還不發達,人們常常求助于蠱尾來治療疾病。
蠱尾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
1. 蠱尾術(guǐ wěi shù):指使用蠱尾進行療法或咒語的技術。
2. 蠱尾師(guǐ wěi shī):指掌握和使用蠱尾術的人。
蠱尾的近義詞為鬼術、妖術,反義詞為道德修養、善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