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mpress]∶圖書印章
(2) [seal;stamp]∶後泛指印章為圖章
蓋圖章
圖書印章。後泛指印章為圖章。《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這三方圖章也隻好等後年春闈之後再講罷。”如:他立即在收款單上蓋了圖章,點好數目,笑着走了。參見“ 圖書 ”。
“圖章”是漢語中一個常見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結合權威來源作以下解析:
核心含義
圖章最初指“圖書印章”,後泛指各類印章,用于文件、書畫等憑證确認。例如《兒女英雄傳》中提到的“三方圖章”,即指傳統印章。
詞源與結構
拼音為“tú zhāng”,由“圖”(圖像标記)和“章”(标識符號)組成,體現其作為憑證的功能。
材質與工藝
傳統圖章多采用玉石、木材、金屬等材料,通過篆刻漢字或圖案制成,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
社會功能
作為古代簽名或憑證形式,圖章在契約、公文、書畫中廣泛使用,如清代小說中描述的蓋章場景。
需注意,“圖章”在編程領域有特殊含義(如表示對象狀态的符號),但此義項屬于術語範疇,與日常語義不同。
圖章是指刻有特定圖案、字樣或印章的物品,通常用于标示、證明或保證文件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圖章在印章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廣泛應用于公務、商業和個人事務中。
圖章的拆分部首是⺈(立正豎),總共有11個筆畫。
圖章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是古代文人用來描述刻有圖案或文字的印章的詞彙。隨着時間的推移,圖章逐漸被廣泛使用,并成為一種獨特而重要的文化符號。
繁體字的圖章為「圖章」。
在古代,圖章的漢字寫法為「圖章」。這個寫法在後來逐漸演化為「圖章」。
1. 請用公司的圖章蓋章。
2. 他在信上蓋章,表示同意。
圖章的相關組詞有:公章、私章、合同章、印章等。
與圖章意思相近的詞有:印記、印文、印記等。
與圖章意思相反的詞有:空白、無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