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cal civil corps]∶唐宋時地方民兵丁壯組織。亦指該類組織的士兵
(2) [harmony;friendship]∶和睦;友好
安定團結
(3) [unite;rally;close]∶聯合起來以完成共同目标
團結一緻
(4) [aggregate]∶指分散物聚攏成團;聚合
(1). 唐 宋 時地方民兵丁壯組織。亦指該類組織的士兵。《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曆十二年》:“又定諸州兵,皆有常數,其召募給家糧春冬衣者,謂之‘官健’;差點土人,春夏歸農,秋冬追集,給身糧醬菜者,謂之‘團結’。” 宋 李綱 《乞修軍政劄子》:“團結、保伍廢,而無以相維持;教閲、戰陣廢,而無以習攻擊。” 宋 王禹偁 《前普州刺史康公預撰神道碑》:“招集團結,得刀手三千人,敗 劉澤 三萬人。自是賊勢稍沮。”
(2).組織;集結;聯合。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三:“ 熙寧 中,朝廷遣 劉起 劉彜 相繼知 桂州 ,以圖 交趾 。 起 彜 作戰船,團結洞丁,以為保甲。” 宋 蘇轼 《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之一:“自 澶淵 講和以來,百姓自相團結為弓箭社。”《明史·明玉珍傳》:“ 玉珍 與裡中父老團結千餘人,屯 青山 。” 清 劉大櫆 《義士吳君傳》:“復團結鄉兵固守,而 漢陽 亦賴君以全。” 周6*恩6*來 《建設與團結》:“為了有效地工作,科學家必須團結。”
(3).指分散物聚攏成團。 明 包汝楫 《南中紀聞》:“其人色黑似墨,颠毛不及寸,皆團結如螺。” 清 張岱 《陶庵夢憶·龍山放燈》:“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 隋煬帝 夜遊,傾數斛螢火於山谷間,團結方開,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
(4).和睦;友好。 謝覺哉 《團結、謙虛、進步!》:“團結、謙虛是人類應有的本能,也是我們國家悠久的傳統。” 鄧6*小6*平 《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四:“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團結漢語 快速查詢。
團結(tuán jié)是漢語常用詞,其核心含義指為共同目标而結合或聯合,強調群體内部的凝聚力和協作精神。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及權威來源角度解析:
動詞用法
指不同個體或群體為實現共同目标而聯合行動。
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建設家園。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形容詞用法
形容關系和諧、凝聚力強的狀态。
例:這是一個團結的集體。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參見:《現代漢語反義詞詞典》,語文出版社。
“團”本義為“聚合”(《說文解字》:“團,圓也”),“結”指“聯結”。二者合成後,自唐代起用于描述群體協作(如《北史》載“團結鄉裡”)。現代漢語中擴展至社會、政治領域。
來源:《漢語源流大典》,中華書局。
“團結”指“為共同理想或目标聯合一緻”。
強調“和睦友好,反對分裂”。
領域 | 示例 |
---|---|
社會建設 | 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 |
組織管理 | 團隊需團結協作提升效率。 |
政治話語 | 統一戰線是團結各界的力量。 |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未添加無效鍊接以保障信息可靠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紙質或官方數字版本。
“團結”是一個漢語常用詞,其核心含義指不同個體或群體為了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而凝聚成整體,強調合作、互助與和諧共處。具體可從以下層面理解:
詞義本源
該詞由“團”(聚集、聚合)和“結”(聯結、結合)組成,字面意為“聚集成緊密的整體”。最早見于《漢書》中“團結士卒”的軍事語境,指軍隊的凝聚力。
現代漢語定義
既指物理層面的聚集(如“團結纖維成繩索”),更常用于抽象層面,表達集體成員在思想、情感、行動上保持高度一緻,如“民族團結”“團隊團結協作”。
文化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和為貴”,道家主張“天人合一”,都與團結理念相通。諺語“衆人拾柴火焰高”“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都體現了這一價值觀。
社會功能
在危機時刻(如自然災害、疫情)能激發集體力量(如2008年汶川地震全民救援);在發展中則促進資源整合(如企業部門協同創新),形成“1+1>2”的效應。
國際語境延伸
當代常被用于全球議題,如聯合國呼籲“人類命運共同體團結抗疫”,強調超越國界的合作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團結并非無原則的附和,而是允許個體差異存在的同時求同存異。正如《論語》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健康的團結應建立在相互尊重與包容的基礎上。
白衣戰士寶香裱法碧芬避寒不氣長孱蒙蟾蠩垂垂倒收稻雲動悟抖顫斷章取義度量兒皇放音機蜚覽芬苾風惠輔時幹劇果匳黑籍橫災飛禍縠紋謇謇谔谔薦蓁鲸鵬捃摭開膛魁吾立枷陋才落可也滿博漫演明彰謀虹頗頗清俊青粱輕攏慢撚青腰染羽仁政升賞審鑒舍拚調訓讬實外骛危弦吳阊牾逆下德仙裾邪幅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