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十里,曰 蛊尾之山 ,多礪石赤铜, 龙餘之水 出焉,而东南流注於 洛 。”
“蛊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基本解释:指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陷入无法挽回的糟糕结局。
来源:源自古代“蛊术”传说。蛊术通过将毒虫置于器皿中互相残杀,最终存活者为“蛊”,象征邪恶力量。因此“蛊尾”比喻事物如被蛊毒侵蚀般走向衰败。
用法:多用于描述局势恶化、难以补救的情况,例如:“公司经营不善,如今已是蛊尾之势。”
出处:见于《山海经·中山经》,记载“蛊尾之山”为一座产砺石、赤铜的山脉,龙馀水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入洛水。
特点:
蛊尾(guǐ)是一个汉字词语,有着多种意义。一种意思是指一种古代用来治病、制造毒药的方法。另一种意思是指一种被认为有害或邪恶的行为或行为者。
蛊尾的部首是虍,共有10个笔画。
蛊尾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年》的记载中,从古文字来看,蛊尾的繁体字为蠱尾。
在古代,蛊尾的字形有一些变化。例如,在《说文解字》中的古印字形为,而在隶书中的字形为。
1. 他借助蛊尾的手法控制了整个村庄,成为了当地的*********。
2. 当时的治疗方法还不发达,人们常常求助于蛊尾来治疗疾病。
蛊尾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如:
1. 蛊尾术(guǐ wěi shù):指使用蛊尾进行疗法或咒语的技术。
2. 蛊尾师(guǐ wěi shī):指掌握和使用蛊尾术的人。
蛊尾的近义词为鬼术、妖术,反义词为道德修养、善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