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尾的意思、蛊尾的详细解释
蛊尾的解释
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十里,曰 蛊尾之山 ,多礪石赤铜, 龙餘之水 出焉,而东南流注於 洛 。”
词语分解
- 蛊的解释 蛊 (蠱) ǔ 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专用来害人:蛊惑。 人腹中的寄生虫。 毒害人之物:蛊毒。 笔画数:; 部首:虫; 笔顺编号:
- 尾的解释 尾 ě 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尾巴。尾鳍。鸟尾。 末端:排尾。船尾。尾声。尾骨。尾灯。尾数。尾音。结尾。扫尾。虎头蛇尾。 在后面跟:尾随。尾追。 量词,指鱼:三尾鱼。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头
专业解析
由于“蛊尾”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且权威词典中未见直接收录该词条,其释义需结合“蛊”与“尾”的核心含义进行专业分析,并参考古籍中的相关用法。以下是基于汉语语文学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单字释义
-
蛊(gǔ)
- 本义:指人工培育的毒虫。《说文解字·虫部》:“蛊,腹中虫也。从虫,从皿。”段玉裁注:“以皿盛虫,使人腹病。”即古人将多种毒虫置于器皿中互相吞噬,存活者称为“蛊”,可用于巫术或毒害他人 。
- 引申义:
- 惑乱、诱惑:如《左传·昭公元年》“女惑男谓之蛊”。
- 疾病象征:中医指由寄生虫或邪毒引发的病症(如“蛊胀”)。
-
尾(wěi)
- 本义:动物躯干末端部分。《说文解字·尾部》:“尾,微也。从到毛在尸后。”指脊椎动物身体末端的附属器官 。
- 引申义:
- 末端、末尾:如“船尾”“年尾”。
- 跟随:如“尾随”。
二、“蛊尾”的复合含义
“蛊尾”为偏正结构名词,其含义需分两层解读:
-
字面指代:
指蛊虫的尾部。古代文献中虽无直接用例,但可据构词法推断其指毒虫的尾部器官,可能关联蛊虫的毒性部位(如蝎尾、蜂尾等具攻击性的生物特征)。
-
文化象征:
在巫蛊文化中,“蛊尾”可能隐喻蛊毒力量的终结或残余部分。例如:
- 《本草纲目·虫部》提及蛊虫“头尾具毒”,尾部常为毒腺所在 。
- 民俗传说中,蛊虫的尾部被视为施法媒介(如制蛊时需保留尾部以操控毒性)。
三、使用注意
“蛊尾”属生僻词,现代汉语极少使用。若见于文本,通常出现在:
- 古籍考释:如明清志怪小说中或描述巫蛊仪式时。
- 方言残留:部分南方方言可能保留类似词汇(需田野调查佐证)。
建议读者在学术研究或古籍阅读时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具体指向,避免望文生义。
参考资料: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蛊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一、成语含义(常用义)
基本解释:指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陷入无法挽回的糟糕结局。
来源:源自古代“蛊术”传说。蛊术通过将毒虫置于器皿中互相残杀,最终存活者为“蛊”,象征邪恶力量。因此“蛊尾”比喻事物如被蛊毒侵蚀般走向衰败。
用法:多用于描述局势恶化、难以补救的情况,例如:“公司经营不善,如今已是蛊尾之势。”
二、山名(古籍记载)
出处:见于《山海经·中山经》,记载“蛊尾之山”为一座产砺石、赤铜的山脉,龙馀水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入洛水。
特点:
- 地理位置:位于古代中原东南方向。
- 资源:富含磨刀石和铜矿。
- 现代使用:此含义极少见于现代语境,多作为文献研究中的专有名词。
综合说明
- 优先含义:日常使用中,“蛊尾”主要指代事物衰败的结局,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成语用法。
- 生僻含义:若涉及古籍或地理考据,则可能指向《山海经》中的山名。
别人正在浏览...
案户比民椑柿冰鞋长离长名牓黜罢蒂芥断背山娥緑恩重泰山反根反粒子風馳雲走凤凰翘风行雨散公仇狗豨晷度海盟山呪和厚亨人耲耙迦罗沙曳窖子筋纽仅只机数老哥儿们楞呵呵帘子列岳聆受马当冒炮没分豁明来暗往密筱末截跄地讫籴青銮忍铠商灯赏光上事侍婢市俚属读淑惠殊形嘶喝荪桡台席替坏体认玩兴危急笑閧析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