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罵人忘恩負義,如同驢馬,剛在槽内吃食,背過身來就拉屎。 元 關漢卿 《調風月》第一折:“一個個背槽抛糞,一個個負義忘恩。”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二折:“你将這赤的金、白的銀饕餮都盡,又道是女孩兒背槽抛糞。”
背槽抛糞(bèi cáo pāo fèn)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字面指牲畜在食槽進食後轉身排洩糞便的行為,現多用于比喻人忘恩負義、背叛施恩者的卑劣行徑。以下是詳細解析:
忘恩負義
指受惠者非但不回報恩情,反而以傷害或背叛回報恩人,如牲畜在槽邊進食後立即排洩般不知感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205頁。
行為卑劣
強調背叛行為的低劣性,暗含對道德底線的踐踏,常用于譴責職場、人際交往中的背叛者。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09年,第78頁。
此成語可追溯至古代農耕社會對牲畜行為的觀察。牲畜依賴主人投喂食槽("槽")生存,卻轉身排洩("抛糞"),形成鮮明對比。後引申為對人性忘恩負義的批判,與《左傳》中"以怨報德"的倫理觀相呼應。
來源:《中國典故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203頁。
例:"他受公司栽培十年,竟背槽抛糞竊取機密投靠對手。"
來源:《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年,第63頁。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其比喻義為"受恩反噬",強調道德批判性;《中華成語通釋》進一步指出其隱含"違背自然倫常"的譴責意味。建議結合《論語·憲問》"以直報怨"思想對照理解恩義倫理。
*來源:
該成語提醒世人:施恩需辨人品,受恩當懷敬畏。現代社會雖強調個體發展,但背棄道義終将失信于衆,符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守信踐諾"的基本要求。
“背槽抛糞”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來形容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該成語因涉及動物習性的比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古典文學和特定語境中仍具表現力。需注意其貶義屬性,避免在正式或褒義場合誤用。
半夜報書變商不蔔成活澄岚程文赤軸船戶出牒蔥蔚兜銷杜門自絕反轉來飛行員風嬌風乾負謾隔岸觀火供狀規警鼓筴寒凜渾圜火所交迹家務棘端津般景骛九拜濬塹軍興局蹄昆池靈贶淪寂盟首明公踇隅怒火沖天平脊蒲捎鋪鑿劭美生梗石梯梳裹箱水火不兼容隨唱填食偷祿讬承文運五布無是公現成飯鄉客湘漓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