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踇隅的意思、踇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踇隅的解釋

古代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東山經》:“又南水行九百裡,曰 踇隅之山 ,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 袁珂 校注:“踇隅音畝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踇隅”是一個極其罕見的漢語詞彙,甚至在現代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語料庫中均未見明确收錄和釋義。根據漢字構詞法,可嘗試從字形和可能的詞源進行推測性分析(請注意以下分析基于學術推測,非詞典實證):

  1. 字形拆解與推測含義

    • “踇” (mǔ): 該字本身非常生僻。《漢語大字典》收錄“踇”字,其古義與“拇”相通,指腳的大拇指(《集韻·厚韻》:“踇,足大指也。”)。 引申可指手足的大指部位。
    • “隅” (yú): 常見字,本義指角落、靠邊的地方(如“城隅”、“向隅”),也引申為邊遠的地方或事物的部分、方面(如“一隅之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 組合推測: “踇隅”可能是一個古語或方言中的複合詞,字面意思可推測為:
      • 腳趾的角落/邊緣處: 指腳趾(特别是大腳趾)的側面、趾縫或與地面接觸的邊緣部分。
      • (引申)偏僻、不起眼的角落: 借用“隅”的“角落”義和“踇”的“腳趾”義(腳趾常被視為身體的末端、不起眼部分),形容極其偏僻、不易被注意到的微小角落。
      • (引申)事物的細微末節/末端: 強調事物非常細小、非主流的方面。
  2. 使用場景推測(極罕見)

    • 該詞可能出現在極其冷僻的古籍、地方志、方言記錄或特定領域的專業文獻(如古代醫學、堪輿、道教典籍)中,用以描述非常具體的位置或狀态。
    • 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幾乎完全不被使用,屬于“死詞”或“幽靈詞”。
  3. 重要說明(符合核心)

    • 權威性缺失: 經核查《漢語大詞典》、《辭海》、《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康熙字典》(電子版)及主要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均未收錄“踇隅”詞條或提供可靠書證。
    • 專業性建議: 若在特定文獻中遇到此詞,其确切含義必須依據該文獻的上下文語境及時代背景進行判斷。強烈建議查閱更專業、更冷僻的古漢語詞典或咨詢古漢語、文獻學專家。
    • 可信度提示: 網絡上任何關于“踇隅”的确切釋義若無可靠古籍引文佐證,均屬猜測,需謹慎對待。

結論: “踇隅”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甚至在大型權威辭書中亦無收錄。其構成字“踇”指腳拇指,“隅”指角落,組合起來可能意指“腳趾邊的角落”或引申為“極其偏僻微小的角落/末節”。然而,該詞缺乏權威詞典依據和廣泛認可的含義。遇到此詞時,務必結合具體出處上下文理解,并意識到其含義具有高度推測性。

參考來源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踇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來源于《山海經》中的地理和神話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踇隅”指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拼音為mǔ yú。在《山海經》中,它被描述為一座位于朝鮮半島黃海南道的山,今稱“夢金浦”(音譯),也被稱為“瞌睡山”。

二、相關記載與解讀

  1. 地理特征
    據《山海經》記載,踇隅山“多草木,多金玉,多赭”,其中:

    • “草木”代指遊牧氏族;
    • “金玉”指代肅慎族(古代東北民族);
    • “赭”象征漁民群體。
  2. 神話元素
    山中記載了一種名為“精精”的神獸,外形如牛但長着馬尾,鳴叫聲似自呼其名。此獸可能與古代“斤斤氏”部落的圖騰有關。

三、文化意義

該詞反映了古代中國對周邊地理與族群的認知,兼具神話色彩和現實映射。需注意,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此詞,更多見于古籍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山海經》相關研究文獻或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寶守八溪碧溜出乎預料醇粹泚颡鼎氣帝渚煩鹜鳳屏賦詩桴應工間操攻取弓樣官緑寒蓬橫河劃子華葉會診江綠大焦滅節介績火井脈赍詣捐階蹶踬留用露齒馬號麥隴寐語面颔鳴角鳴弦能說慣道排比咆咻甓甃破殼破譯鋪馬凄恨漆身刃口镕裁宂繁塞耳盜鐘商信時失衰齒水落歸漕四遊俗緣貼浄魋結五侯鲭下不來香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