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東山經》:“又南水行九百裡,曰 踇隅之山 ,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 袁珂 校注:“踇隅音畝宇。”
“踇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來源于《山海經》中的地理和神話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踇隅”指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拼音為mǔ yú。在《山海經》中,它被描述為一座位于朝鮮半島黃海南道的山,今稱“夢金浦”(音譯),也被稱為“瞌睡山”。
地理特征
據《山海經》記載,踇隅山“多草木,多金玉,多赭”,其中:
神話元素
山中記載了一種名為“精精”的神獸,外形如牛但長着馬尾,鳴叫聲似自呼其名。此獸可能與古代“斤斤氏”部落的圖騰有關。
該詞反映了古代中國對周邊地理與族群的認知,兼具神話色彩和現實映射。需注意,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此詞,更多見于古籍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山海經》相關研究文獻或網頁來源。
踇隅(zhū yú)是一個漢字詞彙,由踇和隅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足(zú)和阜(fù),它的筆畫總數為15。
踇隅這個詞來源于《左傳·襄公四年》:“夫踇者,失也;隅者,拘也。”意思是左右不得志,處于困境并感到束縛。
在繁體字中,踇隅的寫法保持一緻,沒有變異。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給出的踇字寫法是“軀”,而隅字寫法是“禺”。這些寫法體現了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以下是使用踇隅這個詞的例句:
1. 在職場上,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踇隅,但我們不能放棄努力。
2. 在困難的時候,要學會堅持,不要讓自己陷入踇隅中。
踇然(zhū rán):形容感到困惑、迷茫的樣子。
踇動(zhū dòng):形容身體在行動過程中顯得格外笨拙。
窘迫(jiǒng pò):意為陷入困境,身處困頓的境地。
束縛(shù fù):指被限制、約束,無法自由行動。
自由(zì yóu):與踇隅相對,表示不受限制,能夠自由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