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祿的意思、偷祿的詳細解釋
偷祿的解釋
謂任官不盡職,徒受俸祿。 宋 王安石 《上張太博書》之一:“學日以落,而廢職之咎,幾不能免,其敢出所有以求當世貴者之識哉?其亦偷祿焉而已矣!” 宋 曾鞏 《喜雨》詩:“偶狥一官偷祿計,便懷千裡長人憂。”
詞語分解
- 偷的解釋 偷 ō 竊取,趁人不知時拿人東西:偷竊。偷吃。小偷兒(島 )。 行動瞞着人:偷偷。偷看。偷聽。偷渡。偷襲。 * 。偷天換日(喻暗中改變重大事物的真相以欺騙别人)。 抽出時間:偷空兒。偷暇。偷閑。 苟且:
- 祿的解釋 祿 ù 古代官吏的俸給:祿米。祿位(借指官職)。祿蠹(指追求官祿的人)。祿食。俸祿。無功受祿。 福:“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偷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官員任職期間不盡職守,僅空受俸祿,帶有貶義色彩。以下從詞義、文獻用例等方面進行解析:
1. 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官員未能履行職責,卻仍接受朝廷俸祿。該詞常用于批評官員屍位素餐的行為,或作為自謙之辭。
- 構詞解析:
- 偷:取“苟且、敷衍”之意(如“偷安”),引申為不盡心。
- 祿:指官員俸祿,代指官職。
2. 文獻用例
- 王安石《上張太博書》:“學日以落,而廢職之咎,幾不能免……其亦偷祿焉而已矣!”(自述學問荒廢,有渎職之嫌,愧對俸祿)。
- 曾鞏《喜雨》詩:“偶狥一官偷祿計,便懷千裡長人憂。”(表達雖居官位卻心懷愧疚)。
3. 相關詞彙
- 近義詞:“竊祿”亦有類似含義,但更強調“無功受祿”的自謙(如提及)。
- 反義詞:“勤政”“盡職”等,強調官員克己奉公。
小結
“偷祿”反映了古代對官員職責與道德的雙重要求,常見于自省或批判語境。需注意其與現代“貪污”不同,更側重“不作為”而非“非法獲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偷祿
偷祿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偷和祿。
拆分部首和筆畫
偷:由亻(人)部和秀(穴)部組成,共計11個筆畫。
祿:由示(礻)部和錄(路)部組成,共計15個筆畫。
來源
偷祿這個詞最初出自《韓非子·離婁下》一篇。在古代,偷祿指的是貪污受賄,通過非法手段獲取國家的財富。
繁體
偷祿的繁體字為「偷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偷祿的寫法為「竊祿」。
例句
他因為貪污受賄,被指控為偷祿。
組詞
偷天換日、偷窺、偷心、偷懶、偷偷摸摸
近義詞
貪污、受賄、竊取、盜取
反義詞
廉潔、正直、清廉、公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