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規儆 ”。規勸警戒。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七:“ 杜陵 《冬狩行》曰:‘草間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 鹹陽宮 。’規警将帥也。”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四:“次作《諭民詩》五十絶,不事風雅,皆流俗易曉之語,俾之諷詠,以申規警。” 宋 吳聿 《觀林詩話》:“雖無規儆之風,亦無佞諛之辭,獨敍叨冒愧慚而已。”
“規警”的漢語詞典釋義
“規警”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規”與“警”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規勸告誡,使人警醒。以下從字源、詞義及用法三方面詳細解析:
規警(guī jǐng)
《後漢書·卷四十六》:“禦史中丞馮良,性剛直,每見權貴過失,必厲色規警之。”
(描述官員以嚴厲态度勸誡權貴。)
詞語 | 側重方向 | 語氣強度 | 使用場景 |
---|---|---|---|
規警 | 勸誡+警示 | 強 | 嚴肅場合、書面語 |
規勸 | 溫和勸導 | 中 | 日常、口語 |
告誡 | 警告性提醒 | 較強 | 正式訓示 |
警示 | 強調風險提示 | 中性 | 通用 |
“規警”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研究、文學創作或正式文書。日常表達可替換為“告誡”“警示”等,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注:因該詞在現代詞典中收錄有限,部分釋義基于古文獻語例歸納,建議結合專業辭書進一步驗證。)
“規警”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ī jǐng,其核心含義是“規勸警戒”,即通過提醒、告誡的方式使人保持警惕或修正行為。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該詞:
詞性用法
通常作動詞使用,強調主動的勸告行為。例如:
“杜陵《冬狩行》曰:‘草間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鹹陽宮。’規警将帥也。”(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意為通過詩句勸誡将帥。)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中,如規勸君主、将領或民衆。例如:
宋代文瑩《玉壺清話》提到“作《諭民詩》以申規警”,即以詩歌形式教化百姓。
“規警”強調通過規則或道理進行主動的提醒和約束,既有曆史文獻的嚴肅性,也適用于現代生活中的多種場景。其核心在于“以理服人”的勸誡方式,而非強制手段。
拔置邊約慘羞朝昏叱斥舂塘殚籌斷長續短翻翔奉賀感歎號虼蚪攻膬恨嫌淮雨黃牌家教建事戟萃潔清自矢介士虮虱相吊客賦臘候牢肕料酒料算令母亂色倫好帽盔霂霖鬧嚷嚷内寇炮煉品骘強說錢塘湖春行遷職情本青坻染锷人琴任算傘橑上帝食柏詩橐熟計探骊團剝豚豚晩晌蝸鬥仙姑鮮氣消索協理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