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規儆 ”。規勸警戒。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七:“ 杜陵 《冬狩行》曰:‘草間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 鹹陽宮 。’規警将帥也。”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四:“次作《諭民詩》五十絶,不事風雅,皆流俗易曉之語,俾之諷詠,以申規警。” 宋 吳聿 《觀林詩話》:“雖無規儆之風,亦無佞諛之辭,獨敍叨冒愧慚而已。”
“規警”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ī jǐng,其核心含義是“規勸警戒”,即通過提醒、告誡的方式使人保持警惕或修正行為。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該詞:
詞性用法
通常作動詞使用,強調主動的勸告行為。例如:
“杜陵《冬狩行》曰:‘草間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鹹陽宮。’規警将帥也。”(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意為通過詩句勸誡将帥。)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中,如規勸君主、将領或民衆。例如:
宋代文瑩《玉壺清話》提到“作《諭民詩》以申規警”,即以詩歌形式教化百姓。
“規警”強調通過規則或道理進行主動的提醒和約束,既有曆史文獻的嚴肅性,也適用于現代生活中的多種場景。其核心在于“以理服人”的勸誡方式,而非強制手段。
《規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規”表示規範、規則,而“警”表示警戒、警覺。綜合起來,《規警》的意思是遵守規則并保持警惕。
《規警》可以拆分為兩部分來理解,其中,“規”的部首是“見”,總共有六個筆畫;“警”的部首是“言”,總共有七個筆畫。
《規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的“觀卦”。在這個卦象中,上卦是“巽”,下卦是“坤”,形成了“巽達而上下應”的狀态。從這個卦象中,人們獲悉到了觀察和警惕的重要性,因此産生了《規警》這個詞。
《規警》的繁體字為「規警」。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規警的寫法可能有些差異。在《說文解字》中,提到了《規》字的古代寫法,類似于「規」。而《警》字沒有出現在《說文解字》之中,因此我們無法确定古代的寫法。
1. 在這個組織中,我們要時刻遵守《規警》,保持秩序和紀律。
2. 老師提醒學生們要保持對陌生人的警惕,不要隨意透露個人信息。
1. 規律:意思是按照一定的規則或順序發展。
2. 規範:意思是按照既定的标準或規則進行。
3. 警覺:意思是保持警惕、警覺。
1. 規矩:意思是守規矩、遵守規則。
2. 規則:意思是一種定期、行為上可依循的原則或準則。
3. 警惕:意思是保持高度警覺,防備可能發生的危險。
1. 放任:意思是不加任何限制或約束。
2. 忽略:意思是不予理睬或重視,輕視、漠視。
3. 掉以輕心:意思是對于重要或嚴肅的事情不加以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