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寒;寒冷。 宋 範仲淹 《上樞密尚書書》:“兵聚城中,無舍可泊,人馬暴露,時苦寒凜。” 明 陸采 《明珠記·拆書》:“因傾國,費盡心,吃辛勞,受寒凜。” 駱賓基 《東戰場别動隊》:“凝結的霧幔,向人送過透骨的寒凜。”
“寒凜”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寒冷刺骨的氣候或肅殺的氛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極度寒冷的狀态,常帶有令人戰栗的寒意,既可用于自然氣候描寫,也可形容肅穆冷峻的氣氛。
二、詞源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範仲淹《上樞密尚書書》中“時苦寒凜”,明代陸采《明珠記》也通過“受寒凜”表現人物艱辛。現代文學中,駱賓基曾用“透骨的寒凜”渲染戰場環境的嚴酷感。
三、使用場景
四、語言關聯
五、例句參考 《東戰場别動隊》中“凝結的霧幔送過透骨寒凜”,生動展現寒冷穿透力;明代戲曲用“受寒凜”側面反映角色處境艱難。
注:如需更多古典文獻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寒凜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來形容寒冷的氣氛或者氣候讓人感到非常冷酷、嚴寒、恐怖或威脅的狀态。
寒凜由⾁(肉)和冫(冰)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2個筆畫。
寒凜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一文中,形容國君的威嚴和嚴肅。後來,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冰冷、恐怖的氣氛。
寒凜的繁體字是「寒凜」。
在古時候,寒凜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寒字的古文寫作「 凍凜」,而凜字的古文寫作「 宝地凜」。
1. 氣溫驟降,整個城市籠罩在寒凜的氣息中。
2. 她看到那雙寒凜的眼眸,不由得感到害怕。
寒冬、凜冽、凜冽的寒風、寒意盎然。
冷酷、陰冷、凜冽。
溫暖、熱烈、和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