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觀火的意思、隔岸觀火的詳細解釋
隔岸觀火的解釋
[watch a fire from the safe haven of immunity;Fiddle while Rome is burning.] 隔岸相望火災,比喻不關痛癢,袖手旁觀
在人家有危難的時候,你是挺身而出還是隔岸觀火,這也是一種嚴峻的考驗
詳細解釋
比喻置身事外,采取袖手旁觀的态度。 魯迅 《集外集·文藝與政治的歧途》:“在小說裡可以發見社會,也可以發見我們自己;以前的文藝,如隔岸觀火,沒有什麼切身關系;現在的文藝,連自己也燒在這裡面。” 楊朔 《鴨綠江南北》:“他們明白: 美國 今天在 朝鮮 所作的,就是明天要在 中國 所作的。援救 朝鮮 ,就是援救自己。怎麼能隔岸觀火呢?”
詞語分解
- 隔岸的解釋 指河的對岸。 宋 秦湛 《谒金門》詞:“隔岸數聲初過櫓,晚風生碧樹。” 明 馮夢龍 《挂枝兒·不湊巧》:“你看隔岸上的桃花也,教我怎生樣去採。”
- 觀火的解釋 比喻見事明白透徹予若觀火。;;《書;盤庚》詳細解釋比喻觀察事物明白清楚。《書·盤庚上》:“予若觀火。” 孔穎達 疏:“言見之分明如見火也。” 周秉鈞 易解:“觀火,言見事之明。” 清 唐甄 《潛書
網絡擴展解釋
“隔岸觀火”是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站在河對岸觀看火災,比喻對别人的危難不施以援手,反而采取袖手旁觀的态度。常含貶義,強調冷漠或置身事外的立場,如《孫子兵法》中将其作為軍事策略,主張“以靜觀變,待敵自亂”。
二、出處與演變
- 文學來源:最早見于五代·乾康《投谒齊己》詩句“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通過自然景象對比暗喻人情冷暖。
- 軍事應用:被引入《孫子兵法》第九計“隔岸觀火”,主張在敵方内亂時靜待時機,坐收漁利。
三、用法與語境
- 語法結構: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
- 適用場景:多用于批評社會冷漠或描述戰略觀望,如“他面對同事困境卻隔岸觀火”。
四、近義詞辨析
- 袖手旁觀:強調不參與、不協助;
- 冷眼旁觀:側重冷靜觀察但無行動;
- 作壁上觀:源自軍事,指不介入争鬥()。
五、曆史典故
戰國時期,秦将白起攻趙,趙國通過外交手段促使秦國暫停進攻,最終利用秦國内部矛盾化解危機,體現了“隔岸觀火”的戰略思想。
提示:若需了解完整典故或軍事案例,可參考《孫子兵法》或戰國史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隔岸觀火(gé àn guān huǒ)這個詞是指從岸邊遠遠地觀看火災或者别人的困境,不願意伸出援手或者主動幫助的行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隔”、“岸”、“觀”和“火”,其中,“隔”的部首是阝,筆畫數為9;“岸”的部首是山,筆畫數為8;“觀”的部首是見,筆畫數為6;“火”的部首是火,筆畫數為4。《隔岸觀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容人們對于他人災難的冷漠和無動于衷。在繁體字中,“隔岸觀火”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是具體寫法不詳。一個例句可以是:“他看見鄰居家着火了,卻選擇隔岸觀火,沒有及時報警。”關于這個詞的組詞,可以有“隔岸”、“觀火”,近義詞可以是“袖手旁觀”,反義詞可以是“伸出援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