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校量的意思、校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校量的解釋

(1).衡量;考查。 唐 李靖 《李衛公問對》卷下:“ 太宗 曰:‘然。吾謂不伐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校量, 孫武 著書,三等皆具焉。’”《隱居通議·雜錄》引 宋 鄭克 《折獄龜鑒》:“ 滋 乃于市肆借金依塊形狀鎔寫校量,始稱其半,已及三百斤,盡計大數,非二人以竹擔可舉。”《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頌聲作” 清 陳立 義疏:“因凡校量勤惰之處,亦謂之校。”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蜥蜴的殘夢》:“他們對于這些史料不加重視,或則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輕重的校量,或則根據後來的曆法推譜所謂‘ 殷 曆’,真可以說是捧着金飯碗讨飯了。”

(2).較量,計較。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匡贊》:“陛下聖德含光,規模弘遠……何用臨朝對衆與其校量?” 宋 張師正 《括異志·張龍圖》:“ 張 起視之,乃一老道士也。疑其狂且醉,不復與之校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校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校"字本指刑具枷鎖,《說文解字》釋為"木囚也",後衍生出校正、考核之意;"量"從重器引申為衡量标準。《漢語大詞典》将"校量"訓為"衡量;考查",如唐代文獻《酉陽雜俎》載:"乃校量功德輕重",特指對事物價值的評估比較。

二、語義流變 該詞在宋元時期發展出對抗性内涵,《朱子語類》雲:"如兩軍厮殺,兩邊擂起鼓了,隻得拚命進前",此處"校量"已含競争較量之意。明清小說中多作"較量",如《西遊記》第三回:"兩個在花果山前攪海翻江,各顯神通",體現力量比拼的具象化表達。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列為"較量"的異形詞,建議規範書寫為"較量",但古籍整理中仍需保留原字形。在語義層面,既保留"比較衡量"的理性維度,如學術争鳴中的觀點交鋒;又延續"實力比拼"的動作維度,常見于競技領域的能力角逐。

網絡擴展解釋

“校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結合不同文獻來源可具體解釋如下:

1.衡量;考查

2.較量;計較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李衛公問對》《折獄龜鑒》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報憂貝甲比歲不登波波劫劫剗汰撐事村鬼大青年調習低腰冬遇短矲對荅塠阜蜚色官號貴驗櫃子骨頭黑白電視何妥車火伯截止時間激将法計較锱铢凈盡金箋開境伉簡刻骨崩心力索呂梁賣眼沒出黴頭免解舉人腼顔人世暖煦煦驽蹇乳白色射鬾市房食雞肋使眼色四值功曹松風特煞通攝翁妪吳侬嬌語下黑兒鄉部宵潰銷聲匿影小厮撲小頭小腦下石釁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