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position; confession] 向官府自陳事實的字據
(1).指書面供詞。 宋 胡太初 《晝簾緒論·聽訟》:“若婦女,未可遽行追呼,且須下鄉審責供狀,待甚緊急,方可引追。”《水浒傳》第十二回:“衆鄰舍都出了供狀。”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莊嶽委談下》:“《江湖紀聞》載一士人狎倡供狀,四六劄,通篇用故事成語,頗極餖飣之工。”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釋供狀》:“鞫審之際,兩造以口具白事之始末也。上官訊問,犯證對答,夾而敍之,後開取供年月日,令在詞人犯按名書押。” 瞿秋白 《亂彈·狗樣的英雄》:“ 中國 ‘中央’政府的軍隊駐紮在隴海線上,居然和 法國 殖民家的‘客軍’駐紮在 菲洲 --有如此之相同的情調。這是不打自招的供狀。”
(2).呈交書面供詞;招供。 宋 趙善璙 《自警篇·獄訟》:“戚裡有争分財不均者,更相訴訟…… 張 即命各供狀結實。”《水浒傳》第三六回:“見都頭 趙能 趙得 押解 宋江 出官,知縣 時文彬 見了大喜,責令 宋江 供狀。”
(3).指交代,禀告。《西遊補》第十五回:“ 唐僧 道:‘ 孫悟幻 ,你是什麼出身,快供狀來,饒你性命!’行者便跳跳舞舞,説出幾句。”
(4).泛指自陳事實的文字。 宋 劉克莊 《書考》詩:“世上升沉姑付酒,考中供狀是吟詩。五錢買得羊毛筆,自寫年勞送有司。”《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多一件多受一樣苦,今日煩勞你寫一供狀,認是還足,我先脫此風扇之苦。”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禪師之令,雖為巧弄風流,實是自呈供狀。”
供狀是漢語中具有明确司法指向的傳統法律術語,指當事人或證人在訴訟過程中向官府提交的書面陳述材料,内容包含案件事實、認罪細節或證言。該詞由“供”(陳述、招認)與“狀”(文書形式)複合構成,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司法文書制度,常見于古代判牍、契約及公案文學中。
從法律效力看,供狀需經官吏核驗畫押,具有法定證據屬性。如《宋刑統》規定“諸告人罪,皆須明注年月,指陳實事”,側面印證供狀需符合格式與事實要求。在文學領域,《水浒傳》第四十六回“病關索大鬧翠屏山”中,潘巧雲被逼寫供狀的情節,亦反映其作為定罪依據的社會認知。
現代漢語中,“供狀”一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比喻義,如學者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引用明代司法檔案時,多次提及供狀對還原史實的價值。
參考來源:
“供狀”是一個具有法律和文學雙重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及延伸用法如下:
指書面形式的供詞或自述事實的文書,通常用于司法、審訊等正式場合。古代案件中,當事人或證人需籤署供狀以确認陳述的真實性。例如《水浒傳》中記載“衆鄰舍都出了供狀”,即指證人提交書面證詞。
以上内容綜合了司法、文學及曆史案例,如需更完整古籍原文或現代法律文書範例,可參考、3、8等來源。
半文盲包子拔薤拔犀擢象奔叛褊阨不群城尖吃家飯屙野屎出佐蹙金結繡到時奠獻吊文鼎治地球同步衛星鵝湖之會芳林妨賢鳳歎虎視鲑陽懷保翚褕澗壑狡佞借筯疾人幾社祭壇畸翁軍管會卡房浪罵壟溝魯館綸扉蠻王密竿内媚鳥語逆決檸條評铨巧敏青竿傾矚阕勾惹祻肉果儒紳省改收成棄敗收刈私煮推诘武昌魚無多子閑釁小額下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