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dnight]∶夜的中間;特指夜裡12點鐘
(2) [half a night]∶一夜之半
清風半夜鳴蟬。——宋· 辛棄疾《西江月》
喜置榻上,半夜複蘇。——《聊齋志異·促織》
(1).一夜的一半。 唐 皎然 《宿山寺寄李中丞洪》詩:“從他半夜愁猿驚,不廢此心長杳冥。”《兒女英雄傳》第九回:“今日同這二位混,混了半夜,好容易臉不紅了。” 巴金 《滅亡》第五章:“那伸直的道路經過了半夜的安息之後,現在又開始向人們訴說它底被人踐踏的命運。”
(2).夜裡十二點左右,也泛指深夜。 唐 王維 《扶南曲歌詞》之四:“入春輕衣好,半夜薄妝成。” 宋 蘇轼 《過萊州雪後望三山》詩:“黃昏風絮定,半夜扶桑開。” 馮德英 《苦菜花》第四章:“半夜裡, 姜永泉 接到情報:敵人離此不遠了。”
“半夜”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代以下含義:
時間概念
指夜晚的中間時段,即子時(23:00至次日1:00),狹義上特指午夜12點左右。例如:“他每天工作到半夜才休息。”
泛指深夜
在口語中常泛指深夜或淩晨的模糊時段,可能延伸至淩晨2-3點,具體範圍因語境而異。例如:“半夜突然下起了暴雨。”
文學意象
在詩詞或文學作品中,常與孤寂、神秘、突發事件相關聯,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隱含的深夜情境。
文化關聯
與“三更”同義(古代夜間計時單位,約23:00-1:00),成語“半夜三更”即強調深夜時分。
注意:現代使用時,“半夜”的時間邊界較靈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半夜”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表示一天中夜晚的一段時間,即夜間過了一半的時候。
根據《康熙字典》,“半夜”的部首是“十”字部,即是屬于十字形狀的漢字。
根據廣義的筆畫計數方式,漢字“半夜”是由6個筆畫組成的。
“半夜”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來源于古代漢語的用法。
古人将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其中夜晚一段時間被稱為“夜半”。而後來,人們将“夜半”的稱呼縮減為“半夜”。這個用法一直延續至今。
在繁體漢字中,半夜的寫法與簡體漢字一樣,都是「半夜」。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古時候常用的一種寫法是「半夜」。
這種寫法在曆史的發展中已經逐漸淘汰,被現代簡化的寫法所取代。
1. 我通常在半夜三點左右才入睡。
2. 大半夜的,你怎麼還不睡覺呢?
3. 半夜醒來,我發現窗外下着雨。
4. 半夜時分,這片區域總會有一些夜貓子在街頭徘徊。
夜半、半夜三更、半夜醒來、半夜失眠、半夜作案
淩晨、深夜、午夜
白天、清晨、黃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