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閉大門,将自己與外界隔絕。《漢書·張陳王周傳贊》:“及 呂後 時,事多故矣, 平 竟自免,以智終。 王陵 廷争,杜門自絶,亦各其志也。”《後漢書·卓茂傳》:“及 莽 篡位,遣使賚玄纁、束帛,請為國師,遂歐血托病,杜門自絶。”
“杜門自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士人在政治動蕩中通過自我隔離表達立場的方式,但後世多用于批評消極避世或過度封閉的行為,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杜門自絕,指的是一個人自願閉門不出,與外界隔絕,并且不與他人交往。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獨自安靜地待在家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杜門自絕》的拆分部首為木(mù)和門(mén),其中“木”為描寫物體的部首,“門”為家具的部首。
這個詞的筆畫順序依次為:橫、豎、撇、捺、撇、折、豎、撇、橫。
“杜門自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文人楊億的文章《唐輪新詠青淩鶴》中。楊億以詩之形式表達了自己追求獨立自由的心态。後來,這句話逐漸被引申為一個詞語,用來形容一個人與世隔絕的狀态。
繁體字形式為「杜門自絕」。
在古代漢字中,「杜門自絕」的寫法并無太大變化,隻是在造字時的一些結構形式與現代不同。
1. 他患上了嚴重的社交恐懼症,整天隻願意杜門自絕。
2. 我近期工作壓力很大,有些時候就想杜門自絕,舒展一下心情。
1. 杜絕:徹底斷絕、阻止。
2. 杜宇:原指鴿子,後被引申為房屋的意象。
3. 自閉:指個體對外界刺激不産生積極反應,呈現封閉狀态。
4. 自適應:指個體在改變環境的同時,進行合適的調整,以適應新的環境要求。
1. 自閉:形容個體在社交交往中避而不見、内向沉默。
2. 隱居:指遠離喧嚣的塵嚣,舍棄社交活動,獨自生活。
3. 陽春白雪:形容一個人獨自生活、隱居而沒有外界幹擾。
1. 出門:指一個人離開家中外出。
2. 背井離鄉:離開熟悉的環境、跟隨外地或者外國的人去生活。
3. 遊山玩水:指一個人外出遊覽山水勝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