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姑胥 ”。1.山名。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史記·河渠書》:“上 姑蘇 ,望五湖。”《淮南子·人間訓》:“﹝ 越王 ﹞甲卒三千人,以禽 夫差 於 姑胥 。”參閱 宋 範成大 《吳郡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六·吳縣》。
(2).指 姑蘇台 。《國語·越語下》:“ 吳王 帥其賢良與其重祿,以上 姑蘇 。” 韋昭 注:“ 姑蘇 ,宮之臺也,在 吳閶門 外,近湖。”《史記·吳太伯世家》:“ 越 因伐 吳 ,敗之 姑蘇 。” 司馬貞 索隱:“ 姑蘇 ,臺名,在 吳縣 西三十裡。”《後漢書·濟南安王康傳》:“ 吳 興 姑蘇 而滅。” 李賢 注:“ 姑蘇臺 一名 姑胥臺 。”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謀吳》:“姑擊之于 檇李 ,復敗于 姑蘇 。”參見“ 姑蘇臺 ”。
(3). 蘇州 吳縣 的别稱。因其地有 姑蘇山 而得名。《荀子·宥坐》:“女以諫者為必用邪? 吳子胥 不磔 姑蘇 東門外乎!” 漢 王符 《潛夫論·邊議》:“ 孟明 補闕於 河西 , 範蠡 收責於 姑胥 。” 唐 張繼 《楓橋夜泊》詩:“ 姑蘇 城外 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明 馮夢龍 《山歌·月上》:“ 姑蘇 李秀才 ,貧而滑稽。” 清 李漁 《慎鸾交·谲諷》:“來此已是 姑蘇 ,料想地方官員,一定要來參謁。”
姑蘇是中國江南地區重要的曆史文化地名,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詞源與釋義 "姑蘇"一詞最早見于春秋時期典籍《吳越春秋》,由"姑"(古吳語中表山丘)和"蘇"(指代水澤草木)構成,本義特指蘇州城西的姑蘇山。在《漢語大詞典》中定義為:"江蘇省蘇州市的别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得名"。《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該詞時強調其作為蘇州代稱的文學屬性,常見于古典詩詞創作。
二、曆史沿革 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公元前514年吳王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造阖闾大城,此為姑蘇城建城之始。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載明:"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吳州為蘇州,始得今名"。曆代行政區劃雖屢有變更,但"姑蘇"始終作為蘇州的雅稱沿用,尤以明清時期文人題詠最為集中。
三、文化内涵 地理學者張維明在《江南地名考釋》中指出,姑蘇承載着三重文化意象:其一是水城象征,唐代杜荀鶴"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準确概括其水巷特征;其二是園林代表,現存拙政園等九處園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其三是工藝之都,蘇繡、缂絲等傳統技藝均以"姑蘇"為品質标識。現代語言使用中,"姑蘇"既見于行政區劃(如姑蘇區),更作為文化符號廣泛運用于戲曲、書畫等藝術領域。
“姑蘇”一詞的含義可從地理、曆史、文化三個層面綜合解析:
一、地理概念
二、曆史演變
三、現代指代
四、文化意義
“姑蘇”承載着吳文化底蘊,常見于詩詞典故,如李白“姑蘇台上烏栖時”隱喻曆史興衰,韋應物“曾是繁華地”抒發懷古之情。其名稱沿用至今,既是地理标識,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符號。
闇投白善白醉包打聽北路賓飲弊幽澄心晨鐘絺繪赤族串用出角刀匕杜擋恩義煩鄙肥胡諷托豐祉撫存官官相為狠心辣手和戎翚衣混入講唱文學賤骨椒栢酒讦揚匼匝誇玩留籲邏倅馬口錢沒搭撒麪糊團面論銘識凝固點凝陰牛脊雨槃璞遷惹樵煙起解期節晴天開水路求證人人得而誅之日中必昃儒兒順古讨年陶叟鐵翅王屋枉語問對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