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後服之一種,素質、五色、以翚雉為領褾。《隋書·禮儀志六》:“從皇帝祀郊禖,享先皇,朝皇太後,則服翬衣。”原注:“素質,五色。”《舊五代史·唐書·昭懿皇後傳》:“有鵲巢之高,無翬衣之貴,貞魂永逝,懿範常存。”
翚衣是古代中國皇後所穿的一種重要禮服,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形制 翚衣以素色為底,配以五彩紋飾,最顯著的特征是用翚雉(五彩山雉)羽毛裝飾衣領和袖口邊緣。這種設計源自《周禮》記載的"三翟"制度中的"翚翟"服飾傳統。
禮儀功能 主要出現在祭祀、朝見等重要場合,如《隋書》記載皇後跟隨皇帝祭祀郊禖、拜谒皇陵、朝見皇太後時必須穿着翚衣。這體現了其在國家禮儀體系中的特殊地位。
象征意義 作為身份标識,《舊五代史》用"無翚衣之貴"來反襯皇後應享有的尊榮,說明翚衣已成為皇後權威的物化象征。其五彩紋飾暗合五行學說,素色基底則象征母儀天下的德性要求。
曆史演變 從隋唐至五代十國時期持續沿用,但具體形制可能隨朝代更疊有所調整。宋明之後逐漸被其他禮服形制取代,但作為文化符號仍見于文獻記載。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現存史料主要來自禮儀志等官方文獻,關于翚衣的具體穿着規制、紡織工藝等細節仍需更多考古實物佐證。此解釋主要基于傳世典籍記載綜合而成。
《翚衣》是指一種具有翅膀的衣物,用來比喻輕便、飄逸的服裝。翚衣在古代文學中常常出現,具有一定的借喻和象征意義。
翚衣的部首是⻊(羽字底)
翚字的筆畫數為11畫,衣字的筆畫數為6畫。
翚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繁體字“翚衣”分别為“翬衣”,但一般用簡體字“翚衣”來表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史書記載,古代的翚衣字在字形上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整體結構與現代漢字相似。
1. 她穿着一身輕盈的翚衣,仿佛飛翔在雲端。
2. 翚衣在古代文學中常常被用來形容神仙仙女的裝束。
3. 他的衣着簡約卻别具風格,宛如一件翚衣。
翚翔、翚飛、翚然
羽衣、飛衣
沉重的衣物、束縛的服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