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姑苏的意思、姑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姑苏的解释

亦作“ 姑胥 ”。1.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史记·河渠书》:“上 姑苏 ,望五湖。”《淮南子·人间训》:“﹝ 越王 ﹞甲卒三千人,以禽 夫差 於 姑胥 。”参阅 宋 范成大 《吴郡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吴县》。

(2).指 姑苏台 。《国语·越语下》:“ 吴王 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 姑苏 。” 韦昭 注:“ 姑苏 ,宫之臺也,在 吴閶门 外,近湖。”《史记·吴太伯世家》:“ 越 因伐 吴 ,败之 姑苏 。” 司马贞 索隐:“ 姑苏 ,臺名,在 吴县 西三十里。”《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 吴 兴 姑苏 而灭。” 李贤 注:“ 姑苏臺 一名 姑胥臺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姑击之于 檇李 ,復败于 姑苏 。”参见“ 姑苏臺 ”。

(3). 苏州 吴县 的别称。因其地有 姑苏山 而得名。《荀子·宥坐》:“女以諫者为必用邪? 吴子胥 不磔 姑苏 东门外乎!”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 孟明 补闕於 河西 , 范蠡 收责於 姑胥 。” 唐 张继 《枫桥夜泊》诗:“ 姑苏 城外 寒山寺 ,夜半鐘声到客船。” 明 冯梦龙 《山歌·月上》:“ 姑苏 李秀才 ,贫而滑稽。”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来此已是 姑苏 ,料想地方官员,一定要来参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姑苏是中国江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地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词源与释义 "姑苏"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典籍《吴越春秋》,由"姑"(古吴语中表山丘)和"苏"(指代水泽草木)构成,本义特指苏州城西的姑苏山。在《汉语大词典》中定义为:"江苏省苏州市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得名"。《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该词时强调其作为苏州代称的文学属性,常见于古典诗词创作。

二、历史沿革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阖闾大城,此为姑苏城建城之始。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明:"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苏州,始得今名"。历代行政区划虽屡有变更,但"姑苏"始终作为苏州的雅称沿用,尤以明清时期文人题咏最为集中。

三、文化内涵 地理学者张维明在《江南地名考释》中指出,姑苏承载着三重文化意象:其一是水城象征,唐代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准确概括其水巷特征;其二是园林代表,现存拙政园等九处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三是工艺之都,苏绣、缂丝等传统技艺均以"姑苏"为品质标识。现代语言使用中,"姑苏"既见于行政区划(如姑苏区),更作为文化符号广泛运用于戏曲、书画等艺术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姑苏”一词的含义可从地理、历史、文化三个层面综合解析:

一、地理概念

  1. 山名
    姑苏山(又名姑胥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部,是“姑苏”得名的地理源头。隋朝因该山命名“苏州”,确立了行政区划名称的关联性。

二、历史演变

  1. 古台名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姑苏山上修筑姑苏台,成为吴国宫殿群的核心建筑,后因越国灭吴而毁弃。此台以规模宏大著称,象征吴国鼎盛时期的繁华。
  2. 城市别称
    自唐代起,“姑苏”逐渐演变为苏州的雅称。如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即指苏州。

三、现代指代

  1. 行政区划
    2012年苏州市合并原沧浪、平江、金阊三区,设立姑苏区,现为苏州中心城区,面积85.1平方公里,涵盖古城核心区域。

四、文化意义
“姑苏”承载着吴文化底蕴,常见于诗词典故,如李白“姑苏台上乌栖时”隐喻历史兴衰,韦应物“曾是繁华地”抒发怀古之情。其名称沿用至今,既是地理标识,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符号。

别人正在浏览...

搬演暴崩把势边防军边墙避宼不紧艚子常熟市当门打旋罗调密蝶化庄周堆迭幡然改途鬼箭国姓哈哈儿虾蟆更寒饥浩首鹤仗懽悦江东涧沟艰苦奋鬬俭以养廉较场脚跟祭菜静搒酒楼抗心宽叡宽以待人老到裂罅卵盐门启民民密席末僚抹贴前料愀然啓齿暒晏琼岳拳足撒欢丧祭沙蟹射口失寐疏方竦心握守香绒销漏息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