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日中則昃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日中必昃,月滿必虧。明公功名到此,已無可加,急流勇退,此其時矣。”
“日中必昃”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該成語強調物極必反的哲學思想,常用于警示人們事物達到頂峰後可能面臨衰退,提醒適時收斂或調整策略。例如《二刻拍案驚奇》中用它勸人“急流勇退”。
“日中必昃,月滿必虧。功名至此已極,當思退守之策。”
(形容功名達到頂點後需謹慎行事)
通過這一解釋,可看出成語既包含自然規律,也蘊含處世智慧,常用于文學或勸誡語境中。
《日中必昃》是一句古代漢語諺語,意為“太陽過正午後必定西去”。它表達的意思是不論事物如何壯盛,最終都會走向衰敗和消亡的道理。
《日中必昃》的拆分部首是“日”字,它是一個單獨的字,屬于“日”部首;《日中必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日中必昃》這句諺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具體的來源已無法考證。這句話的思想有些類似于《道德經》中“名可名,非常名”的觀念。
《日中必昃》在繁體字中的書寫形式是「日中必昃」。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些不同,對于《日中必昃》這句諺語,古人會用古代漢字寫作「曰中必昃」,其中「曰」是指“說話”的意思,也可以代指“太陽”。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古代人們對太陽運行規律的理解。
《日中必昃》的例句可以是:“世間的事物都遵循着《日中必昃》的規律,不論是個人的命運,還是一個國家的興衰,最終都會有衰落的時候。”
組詞:日常、中心、必然、昃季等。
近義詞:太陽西沉、東山再起、春去秋來等。
反義詞:日射東升、旭日東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