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小貝殼,白色,表面光滑,有花紋。舊時 紹興 人把它系在小孩子的手腕或腳踝上,認為可避邪氣。 魯迅 《呐喊·故鄉》:“我們日裡到海邊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
“鬼見怕”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鬼見怕”是浙江沿海地區對一種小型貝殼的俗稱,因白色表面帶有花紋且光滑而得名。魯迅在《故鄉》中提及閏土時曾描述:“紅的綠的(貝殼)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印證了這一名稱的文學來源。
文化用途
舊時紹興、浙江等地居民将此類貝殼串成手鍊或腳鍊,戴在孩子身上,認為可驅邪避災。其名稱也源于“避邪”的寓意,與“觀音手”等同屬民俗信仰中的護身符。
特征描述
貝殼多呈白色,表面光滑且帶有花紋,形狀奇特,常見于海邊。
“鬼見怕”主要指代沿海地區的辟邪貝殼,具有明确的民俗文化背景;作為成語的釋義缺乏廣泛依據,需謹慎使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魯迅《故鄉》及相關民俗研究。
“鬼見怕”(guǐ jiàn pà)是一個常見的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對鬼神或超自然力量的極度畏懼和恐懼。
根據部首和筆畫來拆分,這個詞由“鬼”、“見”和“怕”三個字組成。
“鬼”字的部首是“鬼”,總筆畫數為6。
“見”字的部首是“見”,總筆畫數為7。
“怕”字的部首是“心”,總筆畫數為9。
“鬼見怕”這個詞的來源非常有趣。它最早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其中“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意思是飛禽走獸在寒冷的霜天裡自由奔跑,而鬼魂卻因為寒冷的霜天無法出現,因此他們對人間的熱鬧、自由而心生畏懼。後來,“鬼見怕”就成為一個形容畏懼和恐懼的成語了。
在繁體字中,“鬼見怕”是“鬼見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字“鬼”的古代寫法是“鬼革”,字“見”的古代寫法是“見兒”,字“怕”的古代寫法是“兜”。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這些不同的寫法來書寫漢字。
以下是一些使用“鬼見怕”的常見例句:
1. 他對任何恐怖的事情都是鬼見怕。 2. 在黑暗中,即使是一個大膽的人也會感到鬼見怕。 3. 小明不敢看恐怖電影,因為他對鬼見怕。
與“鬼見怕”相關的組詞包括:“鬼魂”、“魑魅魍魉”、“鬼影”等。
與“鬼見怕”近義詞有:“畏懼”、“膽怯”、“害怕”等。
與“鬼見怕”反義詞有:“勇敢”、“無畏”、“大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