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镫杖的意思、镫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镫杖的解釋

亦作“ 鐙仗 ”。即镫棒。《宋史·儀衛志四》:“白柯槍五十,哥舒棒十,鐙仗八。”《宋史·儀衛志六》:“鐙仗,黑漆弩柄也,以金銅為鐙及飾,其末紫絲絛繫之。”《元史·輿服志二》:“次執鐙杖者六十人。”《三才圖會·器用六·镫仗》:“鐙杖即鐙棒。 唐 李光弼 騎将以鐙杖斃 僕固瑒 卒七人,故製此。”參見“ 鐙棒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镫杖”是古代儀仗兵器的一種,其含義和用途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定義與别稱
    镫杖又稱“镫仗”或“镫棒”,是一種黑漆弩柄制成的儀仗武器,末端以金銅材質裝飾,并系有紫色絲帶。其名稱可能與馬镫(金屬腳踏)的形制或功能相關。

  2. 結構與形制
    根據《宋史》記載,镫杖以黑漆塗飾弩柄,末端用金銅包裹并裝飾,配有紫絲帶,兼具實用性與儀式性。

  3. 曆史用途
    主要用于宮廷儀衛隊列,如宋代儀仗隊中曾配備“镫仗八”,元代儀仗中則有“執镫杖者六十人”。唐代李光弼的騎兵曾用镫杖擊殺敵卒,說明其早期可能兼具實戰功能,後逐漸演變為禮儀用具。

  4. 演變與記載
    相關記載見于《宋史·儀衛志》《元史·輿服志》等史書,印證其在宋元時期作為儀仗的規範性用途。

镫杖是兼具武器與禮器功能的古代儀仗用具,其形制和使用場景反映了古代儀衛制度的特色。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三才圖會·器用六》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镫杖

《镫杖》這個詞是指馬镫或馬扒杖。下面來介紹一下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镫(dèng)杖(zhàng)各自由長短相連的3畫部首組成。

來源

“镫杖”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镫是指馬镫,馬扒杖也就是用來馳援馬镫的扒杖。這個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比如古代驿站、馬勤寺等場所。

繁體

繁體字“鐙杖”(dèng zhàng)和簡體字寫法沒有太大的區别,隻是字形上存在一些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镫杖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大緻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例句

1. 他用镫杖扒上馬背,準備出發。

2. 馬镫上方插着一根镫杖,顯得非常威風凜凜。

組詞

馬镫、馬扒杖、扒鞍、坐鞍、騎手、騎馬等。

近義詞

馬镫:鞍

馬扒杖:騎手杖

反義詞

馬镫:馬鞍

馬扒杖:扒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