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詭駮的意思、詭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詭駮的解釋

1.責難駁斥。《後漢書·左雄黃瓊等傳論》:“自 左雄 任事,限年試才,雖頗有不密,固亦因識時宜。而 黃瓊 、 胡廣 、 張衡 、 崔瑗 之徒,泥滞舊方,互相詭駮,循名者屈其短,筭實者挺其効。”

2.詭異駁雜。 宋 王安石 《祭高樞密文》:“乖離詭駮,有萬其辭。” 清 孫诒讓 《<周書斠補>序》:“雖雜以陰符,間傷詭駮,然古事古誼,多足資考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詭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來理解:

  1. 核心含義:怪異錯雜;奇異駁雜

    • 詭 (guǐ):本義指欺詐、狡詐,引申為奇異、怪異、違反常理。如《說文解字》釋“詭”為“責也”,段玉裁注:“今人為詭詐字。”
    • 駮 (bó):古同“駁”。本義指馬毛色不純,引申為顔色混雜、成分不純、意見不一、辯論是非等。如《說文解字》釋“駮”為“馬色不純”。
    • 因此,“詭駮”結合了“詭”的“奇異、怪異”和“駮”的“混雜、不純”之意,形容事物或現象奇特怪異且混雜不一,不同尋常,難以用常理解釋或歸類。
  2. 具體應用與語境:

    • 常用于形容文辭、思想、言論或事物的狀态。
    • 文辭/思想/言論: 指文章或言論奇特詭異,觀點混雜不一,不同流俗,甚至有些離經叛道,不易被常人理解或接受。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暗示其不合常規或缺乏條理。
    • 事物狀态: 形容事物的形态、色彩、性質等怪異而駁雜,不同尋常。

來源與參考:

由于“詭駮”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低,未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等常用權威辭書。其釋義主要基于對古漢語字義的考據和古籍用例的分析。以下提供理解該詞的重要參考依據:

  1. 《說文解字》及其注本: 對“詭”和“駮(駁)”的本義提供了最基礎的訓诂學依據。這是理解“詭駮”詞義構成的基石。可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說文解字》或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
  2. 《漢語大詞典》: 作為目前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收錄了大量古代和近代漢語詞彙。雖然其電子版檢索可能受限,但在大型圖書館可查閱紙質版,其中應有對“詭駮”較為詳盡的釋義和書證(古籍中的用例)。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3. 古籍用例: “詭駮”一詞可見于部分古代文獻。例如:
    • 《文心雕龍》(南朝·劉勰):雖非嚴格意義上的詞典,但在論述文學風格時可能涉及類似詞彙或概念,其批評理論有助于理解“詭駮”在文辭上的含義。可參考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注本。
    • 其他可能散見于古代史書、子書或筆記小說中,需通過專業古籍數據庫或索引進行檢索。

“詭駮”意指奇異怪誕且混雜不純,常用于描述文辭、思想或事物的狀态怪異駁雜,不同尋常,常帶貶義。其理解需依托《說文解字》等字書對“詭”、“駮”的訓釋,以及《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的收錄和古籍中的實際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詭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用例具體分析。根據現有資料,該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 責難駁斥
    出自《後漢書·左雄黃瓊等傳論》,文中描述東漢時期官員對政策的争論,如“黃瓊、胡廣等互相詭駮”,指他們在政見上相互辯駁、質疑。此處的“詭駮”強調言辭上的對立與辯難。

  2. 詭異駁雜
    宋代王安石在《祭高樞密文》中形容文章風格“乖離詭駮”,指文意曲折複雜且内容混雜;清代孫诒讓的《周書斠補序》也提到古書内容“間傷詭駮”,表示某些部分因詭異和駁雜而顯得不夠嚴謹。此義項側重描述事物或文本的奇異與不純粹性。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使用極少,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語境。若需深入探究,建議結合《後漢書》《王安石集》等原典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黯爾敖戲白鹿洞飽更标挺饬勵遲暮之年籌集村老子當成踧踧釜鼓高識遠見宮墨鬼剃頭毫無疑問河壖節勞孑輪籍馬鲸背軍饷峻刑抗疏抗席刲刳烈山氏龍鳳通寶率多毛團把戲冥童密文娘行你侬俳文辟邪伎廧夫潛光強硬凄惘權捷認屍柔長三檐青羅傘燒割叔鲔署置思歸樂溲渤梭發天泣停食銅青晩來晩憇韋藩尉納無理數瞎弄狹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