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毛手毛腳匆促行事。《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若是毛團把戲,做得不好,非但不得東西,反遭毒手。”
“毛團把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毛手毛腳、匆促行事的行為,帶有草率、不細緻的貶義色彩。例如《初刻拍案驚奇》中提到“若是毛團把戲做得不好,反遭毒手”,即強調倉促行動可能引發不良後果。
後衍生為比喻詭計、圈套或虛假手段,多用于形容不實在的言行或欺騙性計劃。如雜耍團中動物表演的套路被稱為“毛團把戲”,後借指表面花哨卻缺乏實質内容的行為。
最早見于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原文通過語境強調倉促行事的風險性,後逐漸擴展至形容欺騙性行為。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毛團把戲》是一個成語,用于形容某人做事敷衍了事、馬虎草率,沒有認真對待的表現。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毛”、“團”和“把戲”三個部分。
“毛”是一個單獨的漢字,部首是“毛”,筆畫數為4。它的基本意思是指人或物體上長有的細小而柔軟的毛發。
“團”也是一個單獨的漢字,部首是“囗”(囗表示"團"字的意思,它的形狀就像是一個人張開雙臂,抱着團團的東西),筆畫數為5。它的基本意思是指事物聚集成團狀。
“把戲”是一個詞組,由“把”和“戲”兩個字組成。其中,“把”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7,意為使用手來拿、握或抓。“戲”的部首是“戋”,筆畫數為6,指演戲、表演。
成語“毛團把戲”的來源比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現代作家莫言的小說《大風草》中。在小說中,莫言用這個詞形容村民對待廟會的草率态度。
由于成語“毛團把戲”源自現代作家的小說,目前尚未有繁體的寫法。
至于古時候漢字寫法,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成語并不是古代漢字的使用,因此無法給出古時候的寫法。
例句:
他做事情總是毛團把戲,從來不認真對待。
組詞:懶散、草率、馬虎。
近義詞:敷衍了事。
反義詞:認真負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