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裝扮成辟邪獸形的舞伎。 唐 李白 《設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辭》:“辟邪伎作鼓吹驚,雉子班之奏曲成。” 王琦 注:“辟邪,獸名……辟邪伎者,蓋假為辟邪獸之形而舞者也。”
“辟邪伎”是一個古代文化術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辟邪伎”指古代裝扮成辟邪獸形的舞伎,常見于儀式或慶典表演中。舞者通過模仿神話中的辟邪獸(一種驅邪鎮惡的神獸)形态,進行帶有祈福、驅邪象征意義的舞蹈。
組合後,“辟邪伎”即“通過舞蹈驅邪的表演者”。
辟邪獸形象多結合獅、虎等猛獸特征,常見于漢代石雕或器物紋飾,後逐漸演變為舞蹈題材。此類表演可能影響了後世傩戲等民俗藝術形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古典文獻《樂府詩集》或唐代詩文注解。
《辟邪伎》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民間信仰和文化中的一種觀念,意為通過特定的方式或手段驅除邪惡力量,保護自身免受災禍和不祥之事的影響。
《辟邪伎》的拆分部首是辟(pì)和邪(xié),它們分别位于左右兩側。辟的拆分部首是辛(xīn)部,邪的拆分部首為一陌(mò)部。辟的總筆畫為12畫,邪的總筆畫為12畫。
《辟邪伎》一詞源于古代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觀念,是古代人們對抵禦邪惡力量的一種信仰和實踐。它有時也被稱為“辟邪術”或“辟邪法術”。
繁體字為「避邪伎」。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辟邪伎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辟的古代寫法為「辟」,邪的古代寫法為「邪」,伎的古代寫法為「伎」。
1. 她學會了一種祖傳的辟邪伎,可以保護自己免受災禍。
2. 在農村,許多人仍然信仰一些古老的辟邪伎,希望能夠驅除生活中的不祥之事。
1. 辟邪術
2. 辟邪法術
3. 辟邪符
1. 避邪法
2. 辟邪法門
3. 驅邪法術
1. 招邪之法
2. 引邪術
3. 示邪法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