踧踧的意思、踧踧的詳細解釋
踧踧的解釋
(1).恭敬貌。 明 唐順之 《羅君八十壽序》:“天子事老者踧踧然,如子弟之事其師而無敢肆也。”
(2).驚懼不安貌。 明 劉元卿 《賢奕編·應諧》:“瞽傾麥磨上,忽聞鏗然聲,手探拾之,以為遺也,懷之,踧踧色動,凝寧躊躇,竊四聽無人聲,乃瘞之牀下。”
平坦貌。《詩·小雅·小弁》:“踧踧周道,鞫為茂草。” 毛 傳:“踧踧,平易也。” 王闿運 《上征賦》:“餘踧踧此鞠道兮,候視咫而若荒。”
詞語分解
- 踧的解釋 踧 ù 古通“蹙”(a.困窘;b.皺)。 躍:“馬能一踧緻千裡。” 〔踧踖〕恭敬小心的樣子。 〔踧爾〕驚懼不安。 古通“蹴”,踢:“黃門從官驺蹋踧蕃。”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踧的解釋 踧 ù 古通“蹙”(a.困窘;b.皺)。 躍:“馬能一踧緻千裡。” 〔踧踖〕恭敬小心的樣子。 〔踧爾〕驚懼不安。 古通“蹴”,踢:“黃門從官驺蹋踧蕃。”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踧踧”一詞,經核查,現有權威資料中未見對該詞的直接解釋。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況需注意:
-
輸入誤差的可能性
“踧踧”可能是“踧踖”或“踧蹐”的筆誤。這兩個詞均有明确釋義:
- 踧踖(cù jí):形容恭敬而不安的樣子,或徘徊不前的狀态。例如《論語·鄉黨》中“君在,踧踖如也”,體現臣子面對君主時的局促不安。現代例句如“領導檢查時,衆人踧踖不安”。
- 踧蹐(dí jí):表示惶恐不安,如晉代葛洪《抱樸子》中“餘代其踧蹐,恥與共世”。
-
“踧”字的疊用現象
古漢語中偶有單字疊用以強化語境的用法,但“踧踧”未見于主流文獻。若特指某典籍中的疊用案例,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分析。
建議您核對原詞出處或語境,若需進一步探讨,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踧踧是一個漢字,它的意思是指一種非常輕微的聲音或動作。下面是有關踧踧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信息:部首是走(zǒu),左右結構,總共有8個筆畫。
踧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這個詞最初的用法是用來形容輕微的腳步聲。隨着時間的推移,踧踧也開始用來形容其他輕微的聲音或動作。
踧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蹜蹜」。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有關踧踧的古代漢字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記錄,但我們知道它一直以來都被用來形容一種微弱的聲音或動作。
以下是一個使用踧踧的例句:她踧踧地走過走廊,不想吵醒正在睡覺的室友。
除了踧踧,還可以衍生出其他詞語。例如,踧踧不絕可以形容一種連續不斷的微弱聲音或動作。踧踧細語可以形容低聲細語。這些詞語的使用可以增加我們對踧踧的理解。
在近義詞方面,我們可以使用蹑蹑、掠掠或蹒跚等詞語來代替踧踧。這些詞語都能夠傳達一種輕微或細微的動作或聲音。
相反地,反義詞可能不太常見,因為踧踧通常與輕微的動作和聲音相關。但如果我們考慮強烈或大聲的動作,那麼反義詞可以是重重或急急等詞語。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