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葬具。墓穴中加于抗木上的葦席,用以禦土。《儀禮·既夕禮》:“抗木橫三縮二,加抗席三。” 鄭玄 注:“席,所以禦塵。”
(2).并立,抗衡。 清 陳田 《明詩紀事丙籤·顧清》:“ 東江 雖法 西涯 ,實導源 東坡 。古歌噴薄,鬱盤,可與 匏菴 抗席。”
“抗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指古代墓葬中覆蓋在“抗木”(支撐棺木的橫木)上的葦席,用于防止泥土滲入棺椁。
引申為兩者地位相當或相互競争。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相關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原文或清代文獻。
“抗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反抗座位安排。它通常用來描述一個人對被安排的座位不滿意并表示反對的态度。
“抗席”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扌)和糸部(纟)。它的總筆畫數為9筆。
“抗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宴會禮儀。在古時候,有時候主人會根據客人的身份、地位或者其他因素來安排座位。然而,有些人可能對被安排的座位不滿意,覺得自己的地位被忽視或者對他們不利,于是就會表示反對,抗議座位的安排,形成了“抗席”的概念。
“抗席”的繁體字寫作「抗席」。
據古代文獻記載,古時候“抗席”的寫法有多種變體,如「抗席」「抗褶」「抗折」等,但意思相同。
1. 他對被安排的座位不滿意,因此抗席了。
2. 她不滿足于被安排在次要位置,決定抗席以争取更好的座位。
抗議、抗拒、抗命、抗旨。
反抗、抗議、抵抗。
順席、順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