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疏的意思、抗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疏的解釋

謂向皇帝上書直言。《漢書·揚雄傳下》:“獨可抗疏,時道是非。” 唐 權德輿 《奉送孔十兄賓客承恩緻政歸東都舊居》詩:“乞身已見抗疏頻,優禮新聞詔書許。” 清 李漁 《玉搔頭·極谏》:“嚴親憂國太焦勞,抗疏甘将斧鉞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古代官場用語,指臣子向君主直言進谏、呈遞奏章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可從詞義與用法兩方面解析:

詞義溯源

“抗”字本義為抵禦、違抗,《說文解字》釋為“扞也”,引申為剛正不阿的态度;“疏”在秦漢後特指分條陳述的文書,《文心雕龍》中明确“奏啟”類公文的功能為“陳政事,獻典儀”。二字合成“抗疏”,即指以奏章形式直言勸谏,尤指在君主決策失當時據理力争的舉動。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第6卷第123頁對“抗疏”的釋義。

曆史語境

抗疏行為集中見于中國古代谏官制度中。例如《漢書·王莽傳》記載“群臣抗疏,争之甚切”,展現臣子對皇權的制衡作用。唐代杜甫《秋興》詩句“匡衡抗疏功名薄”亦用此典,反映士人通過奏疏表達政治主張的傳統。據《中國曆史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考證,此類奏疏需符合特定文體規範,兼具邏輯性與文學性。

語義辨析

與現代漢語“上書”“進谏”相比,“抗疏”更強調奏章内容包含對權威的質疑或修正,暗含風險性。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評述明代官員抗疏現象時稱“批鱗之谏,九死無悔”,凸顯其政治勇氣。該詞現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評論領域,形容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網絡擴展解釋

“抗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二、出處與例句

  1. 曆史文獻

    • 《漢書·揚雄傳下》記載:“獨可抗疏,時道是非。”
    • 唐代杜甫《秋興》詩:“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2. 其他引用

    • 明代錢謙益提到:“一朝抗疏,二紀歸田。”
    • 清代李漁《玉搔頭·極谏》中也有“抗疏甘将斧钺膏”的表述。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或杜甫詩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北侖港壁中字撐拏赤都箠笞存項怠散訂況動秤兒兜鞬發明風暴潮分式方程膚功黼繡宮垣廣略谷草龜孫合散黃麻紫泥蕙摟火艾見天見晩教友寄名井石揩腚孔臧蓮台曆朝聖訓陵稻龍舫陋才祿祿毛骨竦然妙鍵耐痛匿藏清香清尊入草物三倒班三箧設弧生厭倏閃素客套服圖窮匕現兔死狗烹僞廷無假無逸汙濁下愛遐劫狎信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