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向皇帝上書直言。《漢書·揚雄傳下》:“獨可抗疏,時道是非。” 唐 權德輿 《奉送孔十兄賓客承恩緻政歸東都舊居》詩:“乞身已見抗疏頻,優禮新聞詔書許。” 清 李漁 《玉搔頭·極谏》:“嚴親憂國太焦勞,抗疏甘将斧鉞膏。”
“抗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曆史文獻
其他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或杜甫詩作原文。
《抗疏》一詞指的是對抗、抵制或反對上級指令或政策的行為。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個人或團體對不合理或不公正的決策表示不滿,以行動來表達對其的反對。
《抗疏》的拆分部首為手部,即“扌”。它的筆畫數為5畫。
《抗疏》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是由明朝政府機構設立的疏務司所使用的名詞。當時,疏務司是負責處理奏疏的機構,因此這個詞被用來指代抵抗和反對上級政策的請求或奏疏。
《抗疏》的繁體字為「抗疏」,讀音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不同于現代。《抗疏》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拡肅」。
1. 他們發起了一場抗疏行動,抵制政府對環境破壞的決策。
2. 這次學生抗疏活動引起了廣泛關注,促使政府重新考慮政策。
3. 曆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抗疏運動,為人們争取了更多的權益。
1. 抗議:指以言辭或行動對不公正、不合理的決策或政策進行反對。
2. 抗争:指為争取權益或實現目标而進行的鬥争或對抗。
3. 反抗:指對權威、壓迫或不合理行為進行抵抗、反對。
1. 抗拒:指對不接受或拒絕接受某種命令、安排或建議。
2. 抵抗:指對外來的侵犯、攻擊或壓力進行拒絕或反抗。
1. 服從:指根據上級指令或決策進行順從和遵守。
2. 順從:指對命令、規則或指導進行接受和遵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