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駮的意思、诡駮的详细解释
诡駮的解释
1.责难驳斥。《后汉书·左雄黄琼等传论》:“自 左雄 任事,限年试才,虽颇有不密,固亦因识时宜。而 黄琼 、 胡广 、 张衡 、 崔瑗 之徒,泥滞旧方,互相诡駮,循名者屈其短,筭实者挺其効。”
2.诡异驳杂。 宋 王安石 《祭高枢密文》:“乖离诡駮,有万其辞。” 清 孙诒让 《<周书斠补>序》:“虽杂以阴符,间伤诡駮,然古事古谊,多足资考证。”
词语分解
- 诡的解释 诡 (詭) ǐ 欺诈,奸滑:诡称。诡道。诡诈。诡辩(a.无理强辩;b.逻辑学上指似是而非的论证,如“诡诡论”)。 怪异,出乎寻常:诡异。诡怪。诡秘(隐秘难测)。诡谲。 责成:诡求(责求,索讨,如“诡诡
- 駮的解释 駮 ó 传说中的一种形似马而能吃虎豹的野兽。 古同“驳”。 笔画数:; 部首:馬;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诡駮"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来理解:
-
核心含义:怪异错杂;奇异驳杂
- 诡 (guǐ):本义指欺诈、狡诈,引申为奇异、怪异、违反常理。如《说文解字》释“诡”为“责也”,段玉裁注:“今人为诡诈字。”
- 駮 (bó):古同“驳”。本义指马毛色不纯,引申为颜色混杂、成分不纯、意见不一、辩论是非等。如《说文解字》释“駮”为“马色不纯”。
- 因此,“诡駮”结合了“诡”的“奇异、怪异”和“駮”的“混杂、不纯”之意,形容事物或现象奇特怪异且混杂不一,不同寻常,难以用常理解释或归类。
-
具体应用与语境:
- 常用于形容文辞、思想、言论或事物的状态。
- 文辞/思想/言论: 指文章或言论奇特诡异,观点混杂不一,不同流俗,甚至有些离经叛道,不易被常人理解或接受。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其不合常规或缺乏条理。
- 事物状态: 形容事物的形态、色彩、性质等怪异而驳杂,不同寻常。
来源与参考:
由于“诡駮”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未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等常用权威辞书。其释义主要基于对古汉语字义的考据和古籍用例的分析。以下提供理解该词的重要参考依据:
- 《说文解字》及其注本: 对“诡”和“駮(驳)”的本义提供了最基础的训诂学依据。这是理解“诡駮”词义构成的基石。可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说文解字》或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 《汉语大词典》: 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收录了大量古代和近代汉语词汇。虽然其电子版检索可能受限,但在大型图书馆可查阅纸质版,其中应有对“诡駮”较为详尽的释义和书证(古籍中的用例)。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 古籍用例: “诡駮”一词可见于部分古代文献。例如:
- 《文心雕龙》(南朝·刘勰):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词典,但在论述文学风格时可能涉及类似词汇或概念,其批评理论有助于理解“诡駮”在文辞上的含义。可参考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注本。
- 其他可能散见于古代史书、子书或笔记小说中,需通过专业古籍数据库或索引进行检索。
“诡駮”意指奇异怪诞且混杂不纯,常用于描述文辞、思想或事物的状态怪异驳杂,不同寻常,常带贬义。其理解需依托《说文解字》等字书对“诡”、“駮”的训释,以及《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收录和古籍中的实际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诡駮”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文献用例具体分析。根据现有资料,该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
责难驳斥
出自《后汉书·左雄黄琼等传论》,文中描述东汉时期官员对政策的争论,如“黄琼、胡广等互相诡駮”,指他们在政见上相互辩驳、质疑。此处的“诡駮”强调言辞上的对立与辩难。
-
诡异驳杂
宋代王安石在《祭高枢密文》中形容文章风格“乖离诡駮”,指文意曲折复杂且内容混杂;清代孙诒让的《周书斠补序》也提到古书内容“间伤诡駮”,表示某些部分因诡异和驳杂而显得不够严谨。此义项侧重描述事物或文本的奇异与不纯粹性。
补充说明:
- “诡”指怪异、不寻常,“駮”通“驳”,有混杂、辩驳之意。
- 需注意“駮”与“驳”的异体关系,部分文献可能混用。
该词现代使用极少,多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语境。若需深入探究,建议结合《后汉书》《王安石集》等原典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瀑泉卑躬屈膝卑隐变辞鬓鸦才彦谗贼超等朝务车队出淤泥而不染綷疏村正错揉大块当鑪打蔫儿地轮都管斗笑儿蠹书虫非义伏礼光火盗姑妹骨头架子含垢纳汙濠堑花榭江西蜡剪凿浇祷近位卷石咀徵含商栞旅客殡零零星星里士懞挣鸣角目指骈指烧丹鍊汞升迁桥士史水碧水分水庙述演夙孤缩图条榦涂片五镇遐历相獘闲见层出綫溜闲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