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索技藝所用的粗繩。《文選·張衡<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 三國 吳 薛綜 注:“索上,長繩,繫兩頭於梁,舉其中央,兩人各從壹頭上,交相度,所謂儛絙者也。”
“儛絙”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單字拆分解釋:
1. 儛(wǔ)
“儛”是“舞”的異體字,本義為舞蹈、舞動,常見于古籍中。例如《莊子·在宥》中“鼓歌以儛之”,即用歌舞來表現。
2. 絙(gēng/huán)
組合含義
“儛絙”可能指古代雜技中的繩索舞蹈,即表演者在繃緊的繩索上起舞或完成高難度動作,屬于“百戲”技藝之一。類似記載可見于《樂府詩集》對漢代雜技的描述,但該詞本身在文獻中用例極少,需結合具體上下文進一步考據。
提示:該詞罕見,若需更精準的文獻出處或語境分析,建議提供具體句子或查閱《漢語大字典》《故訓彙纂》等工具書。
《儛絙》是一個古漢字,其意思是閑散、懶怠、荒廢的意思。
《儛絙》的部首是“人”,總共有19畫。
《儛絙》是源自于《康熙字典》中的一個字,具有非常古老的曆史背景。
《儛絙》的繁體字為「儛絙」。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的寫法,可以把《儛絙》分解成「亻」、「兒」、「曷」、 「口」、「彡」、「韋」、「辶」,并按照古代的筆畫順序一一書寫。
1. 他整天無所事事地閑散着,真是一個儛絙的人。
2. 這個學生不努力學習,整天荒廢時間,真是太儛絙了。
儛絙可以和其他字組成詞語,例如:
1. 儛鬆:閑散、松懈
2. 儛逸:懶散、懶洋洋
3. 儛怠:荒廢、懶散
與《儛絙》相近義的詞語有:
1. 懶散
2. 懶怠
3. 懶惰
與《儛絙》相反義的詞語有:
1. 勤奮
2. 努力
3. 吃苦耐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