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ill;quietly;silently] 形容寂靜
寂寂人定初。——《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庭院寂寂。——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寂寂荒山
(1).寂靜無聲貌。 三國 魏 曹植 《釋愁文》:“愁之為物,惟惚惟怳,不召自來,推之弗往,尋之不知其際,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長夜,或羣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 唐 王維 《寒食汜上作》詩:“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 宋 葉適 《葉君宗儒墓志銘》:“有百年之宅,千歲之田,前臨清流,旁接高阜,亭院深蕪,竟日寂寂。” 明 歸有光 《項脊軒志》:“庭堦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俠五義》第二七回:“ 包興 放下帳子,将燈移出,寂寂無聲,在外伺候。” 冰心 《莊鴻的姊姊》:“爐火也似乎失了熱氣,我隻寂寂地看着弟弟,弟弟卻也寂寂地看着我。”
(2).孤單;冷落。 漢 秦嘉 《贈婦詩》:“寂寂獨居,寥寥空室。”《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阻隔孃孃,孤惸寂寂,徒步含啼。” 宋 蘇轼 《縱筆三首》詩之一:“寂寂 東坡 一病翁,白鬚蕭散滿霜風。” 清 汪懋麟 《奉送益都公緻政歸裡》詩:“寵榮終寂寂,去住貴惺惺。” 何其芳 《畫夢錄·哀歌》:“我為什麼看見了一片黑影,感到了一點寒冷呢,因為想起那些寂寂的童時嗎?”
(3).猶悄悄。 唐 孟郊 《與王二十一員外涯遊昭成寺》詩:“ 洛 友寂寂約,省騎霏霏塵。” 元 顧瑛 《以玉山亭館分題得金粟影》詩:“天風寂寂吹古香,清露泠泠濕秋圃。”《西遊記》第六二回:“公主施能寂寂密密,又偷了 王母 靈芝,在潭中溫養寶物。” 端木蕻良 《被撞破了的臉孔》:“隻寂寂地咳嗽了兩聲,便和衣倒下。”
“寂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寂靜無聲
指環境或氛圍極度安靜,沒有聲響。例如《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的“寂寂人定初”,以及歸有光《項脊軒志》中的“庭院寂寂”。
字源上,“寂”本義為“靜悄悄,沒有聲音”(《說文解字》),疊用“寂寂”進一步強化了靜默的意境。
孤單冷落
形容人或事物處于孤獨、冷清的狀态。如蘇轼詩句“寂寂東坡一病翁”,漢典網也将其列為第二層含義。
悄悄
少數文獻提到“猶悄悄”,如孟郊詩中“洛友寂寂約”,表示動作或狀态隱秘、不張揚。
在古典文學中,“寂寂”常被用來營造意境:
“寂寂”的疊詞形式增強了語言的韻律感,常見于詩詞和對仗句式。例如“寂寂荒山”通過重複強化了荒涼感。此外,部分文獻提到“寂寂有川”的用法,指靜谧中帶有流水聲的自然意境,但此說法多見于文學引申,非核心釋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釋。
寂寂(jì jì)是一個以“寞,冷清”為主要意思的詞語。該詞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為寸部,右邊為心部。寂寂的筆畫數為12畫。
“寂寂”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在《詩經·鄘風·君子偕老》中有:“寂寞老矣,不寐,白發無極”。這裡的“寂寞”即是“寂寂”的古代寫法,表示人老後的冷清寂寞。
在繁體中,寂寂的寫法為「寂寂」,字形保持了原樣。
寂寂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中收錄的《古文林》記載,古代使用的寫法為「寂氣離離、寂靜無人、寂冷清秋」,都體現了寂寞冷清的意境。
1. 夜幕降臨,城市的街道顯得寂寂無人。
2. 心中的寂寂,宛如漫天的星光,無法抹去。
寂寂的相關詞語有:黯然寂寞、寂然、寂靜。
與寂寂近義的詞語有冷清、幽默。
寂寂的反義詞為熱鬧、繁華。
【别人正在浏覽】